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李商隐锦瑟写作背景 《锦瑟》的写作背景
李商隐锦瑟写作背景 《锦瑟》的写作背景
李商隐锦瑟写作背景 《锦瑟》的写作背景
一,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分析首联。
诗歌的首句比较突兀。“锦瑟无端五十弦”,很多人只关注到这句诗中“无端”二字,从课本中的解释来看,“无端”就是“没有缘故”的意思,就是说无缘无故,表达了一种比较突兀的情绪。
其实这句诗中还有一个概念必须要弄清楚,否则对于这种突兀的情绪起源是无法理解的,这个概念就是“五十弦”。为什么是五十弦,而不是四十弦?六十弦?这是有讲究的。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古瑟原本为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所以李商隐写诗的年代来看,瑟应该为二十五弦。因此应为“锦瑟无端二十五弦”?如果是这样,就对不起“无端”二字了。“二十五弦”为何变成“五十弦”?此意指弦断,一分为二的意思。由此可以知道首句的意思是说,如此华美的古瑟,二十五跟弦都没有缘故地断了,变成了五十弦。
李商隐在此句中说是“没有缘由”地断弦,其实真是没有缘由吗?显然不是。有研究学者认为,在古代以琴瑟比喻夫妻,成语“琴瑟和鸣”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延伸出来断弦意为丧妻,结合此诗的创作背景来看,此诗写于李商隐丧妻之后,因此可以推测,“锦瑟无端五十弦”含有悼念亡妻之意。
综合上述分析,才可以抽丝剥离出“锦瑟无端五十弦”这句“无端”的情之所起的缘故。
而首联的下一句“一弦一柱思华年”则是在勾起这种情绪之后,泛起了诗人“思华年”的种种回忆。由此才有了颔联、颈联的出现。
二,颔联、颈联所蕴藏的含义。
如果不对首联做出透彻的分析,很多人都没有明白颔联、颈联所蕴藏的含义,其实这两联就是“思华年”的具体体现。
“思华年”体现在庄生梦蝶。庄周在梦中梦到了蝴蝶,引发了“是我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我”这一哲思,这是思想自由的美好体现。
“思华年”体现在望帝的作风。望帝禅让帝位给丞相,感动了杜鹃为之鸣叫。这是心灵美好的体现。
“思华年”体现在大海中那似眼泪的珍珠。南海有鲛人,其泣泪成珠,是海中的奇情异景。这是民间的美好传说的体现。
“思华年”体现在蓝天山出产的良玉。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因此,这是美好理想的体现。
由上四句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心中对这些美好年华的思念和追忆。
三,尾联与首联的顾盼关系。
诗人在尾联表达了自己对这些美好年华的看法,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首联的顾盼。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尾联与首联形成顾盼关系,首联引出自己“思华年”的情绪,颔联和颈联具体追述了华年的种种具象,然后在尾结自己对这些“华年”的看法。
由此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诗人的创作思路,再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则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在这一点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解读:
一是认为这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因为从开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分析来看确实如此;二是认为这是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自伤身世之作,诗中的断弦暗指自己中年遭贬,诗中的“思华年”则是对早年意气风发的追忆,对比如今的落魄则是“只是当时已惘然”;三是认为这是爱国之篇,开头的断弦之意指的是当时正遭受"牛李争"的内乱,对比曾经国富民强,因此有此伤怀之作。
除此之外,后世也有人解读为这是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之作,是劝导人们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和珍惜。
锦瑟
作者: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里云雾了。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美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锦瑟》赏析
天命玄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在月夜弹响了他的《锦瑟》。一曲凄婉的千古绝唱倾倒了后世无数的聆听者,历来也曾经引起过很多不同的解说和猜测,金人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便曾说过这首诗是“一篇锦瑟解人难”。
对于《锦瑟》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还有人把“锦瑟”猜想做一个女子的幻化,疑为“令狐家青衣”……此外,许多人倾向于悼亡一说,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悼矣!
这首诗虽然在理性方面难于加以确切的解说,但在感性方面却极易于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喜爱。诗很具感性,是因为它的形象;诗又很难懂,也是因为它只绘形象,扑朔迷离。要读懂这首诗,我以为主要应去分析诗的形象,看它给予我们的感发、感动及联想是些什么,而不必去比附事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锦瑟”二字,给了读者一个美好而又幽怨的直觉。《汉书·郊祀志》记载:“泰帝使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为二十五弦”,谁曾想“五十弦”之“锦瑟” 比之琴、筝,原来竟附着有如此悲切的情愁。无端,莫之为而为,莫之治而治的意思,“无端”一词使锦瑟一下子就有了生命,这抑郁的感叹像是在说并非瑟自己情愿有这五十根弦,而是天生这么多,无可奈何呀。“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弦”、“柱”承上一句“五十弦”而来,两个“一”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了感觉的细致繁复,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缠绵。每一弦每一柱的抚弄都会引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华年”二字与前面的“锦瑟”相应,既见“华年”之美好,更见今日回思时的惆怅哀怨。诗人以瑟之华美暗喻自己才华出众,又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颔联寄情于物,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颈联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
李商隐的用典有他自己的特色。有时用其本义,例如《安定城楼》中,他以“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言说自己不得施展怀抱的悲愤。有时他又将典故当作一个特殊的形象来使用,并加以创造性的引申。“晓梦”、“春心”便是后一种用典的写法。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隐却借“蝶梦”之形象为自己所用,抒写了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以及此梦想失败落空后的无尽感慨。“晓”字所暗示了梦境的短暂,“迷”字暗示了梦者的痴迷。这种痴迷沉醉、怅然若失的情意才应该是诗人所欲表达的本意。“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李商隐又加以引申。什么是“春心”?春心就是追求、向往、执着之心。多么痴迷的梦境,多么深挚的情志!此诗的幽婉即在于诗人对自己的情意完全不做明白的叙述,而只是用种种不同的美丽且繁复的形象和曲折宛转的章法来给予读者一种直感和暗示,使读者可以因之而产生无数的感动和联想。
晓梦”与“春心”,多情易感也;“蝴蝶”与“杜鹃”,引起翩飞、悲啼的联想;“月明”与“日暖”,引人入苍凉寥阔、温丽凄迷的情境。诗人化实为虚,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难以指实言明却又有所感知,从而吟咏于口而思索于心,那是一种富于感动兴发之作用的诗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一曲《锦瑟》弹罢,一个憔悴的背影消逝于凄婉的琴韵,留给读者的是那无尽的怅惘
不由自主已五十,怀念青春正年少。
一生犹如梦一场,人生将尽心不甘。
伤心哭泣泪如珠,我本人才被埋没。
当年雄心成追忆,可惜当时不自知。
写作背景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大中12年,也就是858年,这年诗人46岁,关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少年才俊,15岁时柱《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19岁受令处虎的怜爱上时,被辟为巡官骈文,开成二年(837)中进士。次年,李商隐泾原节度使王茂源目中,王茂源赏识他的才华,将女儿嫁给他,当时朝廷牛李争激烈,王茂元属于李,李商隐婚娶被牛视为“背恩”,从此李商隐无意之中被抛入了两档倾轧的漩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伸展志向的机会,以李商隐在牛、李中的处境来说,牛僧孺的令狐父子是赏拔他的恩主,李德裕的王茂元则是他的岳父,其中的恩恩怨怨使他有满腹的难言之瘾,因此不免终身抑郁,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在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造成了其诗篇朦胧难解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