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以后,彭敏火了,夺冠回来,彭敏依旧默默在《诗刊》上班,早上坐地铁过去,晚上赶在晚高峰前离开,读着各路人士投来的诗稿,在情感生活方面,彭敏现在也还没有遇到那个她,处于未婚婆婆曾经也是媳妇,媳妇以后也会成为婆婆。婆婆媳妇,都是因为爱同一个男人而走到一起,家和万事兴,希望每个女人都能做一个睿智的婆婆,每一个女人,都能做一个孝顺的媳妇!状态。没结婚。彭敏,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文学硕士,大学本科毕业,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冠军。
彭敏结婚祝福语 简单明了的结婚祝福语
彭敏结婚祝福语 简单明了的结婚祝福语
女人把婚姻看做幸福的归宿,却在婚姻里历经千锤百炼。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成了女人一辈子的梗。好多女人不用费心,就把这些关系处理很好。有些女人,一辈子费尽精力,却总在婆媳关系里缠绕煎熬。
好多夫妻,原本两个人的关系挺好,可是就因为有了婆婆的参与,家不像家,夫妻不像夫妻。
婚姻虽说是两个人的事,可是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婆婆,会让婚姻锦上添花。找一个不通情达理的婆婆,婚姻里一辈子别想安生。
秀红羡慕闺蜜彭敏有一个好婆婆,把彭敏宠成了公主。彭敏的婆婆从来没有把她当外来的媳妇,而是把她看做自己的闺女。
母亲节,秀红给婆婆买了件外套,婆婆说秀红没事净瞎花钱。公公过生日,老公请公公婆婆和小姑子一起去饭店吃饭,婆婆当着秀红面骂儿子败家,买几个菜回家做得了
原来婆媳之间,有一种付出不一定收获快乐,而是一大堆的教训与责骂。以至于后来秀红给婆婆买也不是,不买还不是!
秀红的公爹在刚时兴下海经商时就辞掉了机关工作,做了几十年的买卖,也攒了不少钱。秀红的婆婆虽说没有工作,可也交了保险有退休金。婆婆手里纂着钱,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舍不得给儿子和媳妇花,她一辈子怎么过的,就要求儿媳妇也一样。
看见儿子媳妇带孩子出去旅游一周,回来她就得唠叨数天,说花那么多钱溜达就能开心呗?走多远不还得回来过日子
孩子补课花钱婆婆唠叨,秀红家安个空调婆婆唠叨,秀红买套化妆品婆婆唠叨,秀红在婆婆的眼里是一个不会过日子的媳妇其实秀红花的是自己工作挣的钱。
秀红和同事朋友聚个餐,婆婆也会唠叨几天,说一个女人应该本本分分的守在家里
这日子秀红和老公本来可以过得好好的,可是她的婆婆要处处都参和进来,不帮忙却总是唱反调。为此,秀红和老公也经常吵架,秀红说婆婆老公不乐意,所以夫妻之间也总是闹矛盾。
好多人说,秀红婆婆攒钱不也是为儿子攒的,可是秀红就一个观点,在她刚结婚条件不好那几年,婆婆既不出钱也不出力。现在孩子大了,她的条件也好了,婆婆给不给都无所谓,只要她不干涉她的生找婆家、找婆家,女人,在嫁人时,除了看男人的各方面条件。也要看看婆婆的人品性格生活习惯。和婆婆志同道合的女人夫妻的关系多相处融洽。活就行了
记得我有一位朋友说,结婚时我真把婆婆她当作亲妈了婆婆曾经也是媳妇,媳妇以后也会成为婆婆。婆婆媳妇,都是因为爱同一个男人而走到一起,家和万事兴,希望每个女人都能做一个睿智的婆婆,每一个女人,都能做一个孝顺的媳妇!,我尊重她,孝敬她,可是婆婆却始终把我当成外人。这个家,不论我怎么付出,我始终是个局外人,融不进去。婆婆护短,他儿子在她眼里,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只要我们夫妻吵架,婆婆就会旁敲侧击的数落她。别人都劝合,婆婆却总说“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朋友后来婚姻了,离婚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婆婆有事没事总在他们夫妻之间挑事。
女人把婚姻看做幸福的归宿,却在婚姻里历经千锤百炼。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成了女人一辈子的梗。好多女人不用费心,就把这些关系处理很好。有些女人,一辈子费尽精力,却总在婆媳关系里缠绕煎熬。
秀红回趟娘家,婆婆可以说三道四的讲究好多天。好多夫妻,原本两个人的关系挺好,可是就因为有了婆婆的参与,家不像家,夫妻不像夫妻。
婚姻虽说是两个人的事,可是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婆婆,会让婚姻锦上添花。找一个不通情达理的婆婆,婚姻里一辈子别想安生。
秀红羡慕闺蜜彭敏有一个好婆婆,把彭敏四就在彭敏和长头发歌手热烈地恋爱时,母亲的那个他却是意外了。突发心病过去的,事先没有一点征兆,母亲给她电话是带着哭腔说的。热恋中的年轻人,很难体会到别人丧偶的痛苦,彭敏要母亲关掉饭馆,来云南找自己,看看美景,散散心。彭敏也说了很多宽慰的话,只是那些话,就连彭敏自己听来都觉得隔靴搔痒,再说,谁又可以代替谁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呢?宠成了公主。彭敏的婆婆从来没有把她当外来的媳妇,而是把她看做自己的闺女。
母亲节,秀红给婆婆买了件外套,婆婆说秀红没事净瞎花钱。公公过生日,老公请公公婆婆和小姑子一起去饭店吃饭,婆婆当着秀红面骂儿子败家,买几个菜回家做得了
原来婆媳之间,有一种付出不一定收获快乐,而是一大堆的教训与责骂。以至于后来秀红给婆婆买也不是,不买还不是!
秀红的公爹在刚时兴下海经商时就辞掉了机关工作,做了几十年的买卖,也攒了不少钱。秀红的婆婆虽说没有工作,可也交了保险有退休金。婆婆手里纂着钱,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舍不得给儿子和媳妇花,她一辈子怎么过的,就要求儿媳妇也一样。
看见儿子媳妇带孩子出去旅游一周,回来她就得唠叨数天,说花那么多钱溜达就能开心呗?走多远不还得回来过日子
孩子补课花钱婆婆唠叨,秀红家安个空调婆婆唠叨,秀红买套化妆品婆婆唠叨,秀红在婆婆的眼里是一个不会过日子的媳妇其实秀红花的是自己工作挣的钱。
秀红和同事朋友聚个餐,婆婆也会唠叨几天,说一个女人应该本本分分的守在家里
这日子秀红和老公本来可以过得好好的,可是她的婆婆要处处都参和进来,不帮忙却总是唱反调。为此,秀红和老公也经常吵架,秀红说婆婆老公不乐意,所以夫妻之间也总是闹矛盾。
好多人说,秀红婆婆攒钱不也是为儿子攒的,可是秀红就一个观点,在她刚结婚条件不好那几年,婆婆既不出钱也不出力。现在孩子大了,她的条件也好了,婆婆给不给都无所谓,只要她不干涉她的生活就行了
记得我有一位朋友说,结婚时我真把婆婆她当作亲妈了,我尊重她,孝敬她,可是婆婆却始终把我当成外人。这个家,不论我怎么付出,我始终是个局外人,融不进去。婆婆护短,他儿子在她眼里,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只要我们夫妻吵架,婆婆就会旁敲侧击的数落她。别人都劝合,婆婆却总说“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朋友后来婚姻了,离婚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婆婆有事没事总在他们夫妻之间挑事。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青年旅店《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题记
彭敏是一个厨子。彭敏的私房菜馆名字叫“慢生活”,在她这里吃饭,需要提前预订,每天她只做三桌菜,订满三桌,当日就不再接单。
彭敏又不单单是个厨子。在彭敏的内心,自有一个小世界,是的,每一道她做出的菜品中,都可以窥见她那个精彩的小世界。她对生活的热爱,对食物的思考和坚持,都透过她做的食物传达出来了。只要你吃过,见过,就不会忘记,或者只要你握过她消瘦的手,就能感受到温暖而久违的指尖的力量。
彭敏说她的成长是从理解厨房、食物开始的。记忆中小时候妈妈好像经常在厨房里忙碌,她总能变出好吃的来,小甜饼子啦,烤蛋糕啦,笋子炒肉片这样的家常菜妈妈也可以做得很好吃。青春期很长一段时间她和母亲的关系紧张,总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后来母亲了,她接替了母亲的角色,自己也成了母亲,从烹饪这个小小的入口,越做越发现能发觉、领悟到的世界海阔天空,实在没有必要去做更多的行当,去更多的地方。
忙碌的现代生活,很少有时间静下来为自己及家人做一顿饭。这其实是个极大的损失,外食的,更不缺吃,但最缺乏的是慢生活的品质。要把菜做好,不能不重视工序,该足的火候,不能之过急,否则就要重来。需要精细的刀工,不能急就章,因此,做菜的过程就是一种慢生活的修为,让人培养出节奏与韵律。在这个追求效率、急功近利的,厨房就是一个的修行场所。
如今的彭敏,遵从自己的内心,将无形的心念不断转化为有形,在食物与自己之间建立情感的连接,一直保有充沛细致的感受性,她说这样才能做好一个厨子。
某一个下雨的午后,我们有过深入的交流。一个女人向另一个女人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过去,说出自己的成长,这需要机缘和一种神秘的力量。好在那个懵懂稚嫩的少女如今成了睿智的母亲,我想,彭敏女儿的成长应该不会有她当初那么多的困惑和无助,因为这条路她自己走过。但是好像有谁说过,青春就是要不断的犯错,不断的受伤,才能成长,要不怎么叫青春呢?
二十几岁的时候,彭敏大学一毕业就在祖国的角角落落浪荡,那时候她只想离开母亲,她心里有恨,她的内心世界自给自足。有时也有点紧绷,也曾经身处让人提心吊胆的地方,但是从来不像此时这样害怕。她知道她是没有妈人了,母亲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一道屏障,自此以后,她就只能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了。明白了这一点,她害怕。
母亲是上周四的。彭敏从云南赶回东莞的时候,母亲已经不行了。彭敏跪坐在床前,抓着她的手,心里懊悔自己怎么没有早一点回来。母亲躺在被子里,小小的一团,这一场病痛折磨得她瘦小了很多,此刻她直直地看着彭敏,已经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彭敏眼见着这个世界上最疼她的人慢慢没有了呼吸。她再也听不到她的唠叨,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饭了 。
葬礼过去好多天,彭敏都不能接受母亲已经去了的事实。走在街上,她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流眼泪,那是想到母亲不在了;朋友来看她,说着闲话,她会毫无征兆地流下泪来……
爱终究是比恨长,母亲了,彭敏这才意识到,她们的和解对自己比母亲更重要。
厨房里色香味俱全的一切,无不在悄然记录着母亲漫长的一生。彭敏并不知道厨房为何生来就属于阴性,年轻的时候,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在厨房里有什么作为。命运却是乖张的、轮回的,经过了光怪陆离的青春时光,渐渐年长的她,自然就理解了母亲,那时候她并没有去想,时候到了,她便像从前她的母亲那样,自然而然走进了厨房。
瓷器在厨房里优雅闪亮,它们以各种弯曲的弧度和洁白的色泽,在傍晚的昏暗中闪出细腻的密纹瓷光。台上还放着两瓶细长瓶颈的红葡萄酒和黑加仑纯酿,灶上的火苗在灯光下扑扑闪闪,透明瓦蓝,炖肉的香气时时扑溢到下面的铁囵上,“哧啦”一声,香气醇厚飘散,升腾出一屋子的白烟。恍惚中,好像母亲还在厨房里烹煮着好吃的……
那一刻,彭敏知道有一个办法可能换回她的妈妈,走进厨房,按照她的菜谱做东西,她的小排骨、红烧鱼——它们会成为门径,让她走进她已几乎忘记的过去、她曾经自己忘掉的过去。食物最能唤起记忆——想起某些味道,在厨房里,结合起某些味道,也许能一下子把她带回童年。
母亲不在了这件事情,改变了彭敏。她留长了头发,处理了在大理的酒吧,搬回到母亲生前住过的屋子。
“慢生活”是彭敏为了更接近母亲,也为了和母亲一样才做起来的。母亲是个厨子,她也成了厨子,她觉得这就是一种宿命。曾经她以为她和母亲是不一样的人,会走不同的路,但其实又怎么可能呢,命运这种东西,有着神秘的力量,现在看来,彭敏和母亲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轮回。
二父亲得早,彭敏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没有固定的工作,在工厂打工,日子过得很窘迫。母亲知道自己做饭好吃,一开始她在家里做盒饭送到附近的小工厂,挣些辛苦钱。后来攒了点钱,她就租了个门面,开小吃部。店子虽然小,什么都做,面条、包子、小炒、鸭血粉丝汤等,母亲心灵手巧,很多东西是边学边卖。
顾客多是附近的居民和工厂里的工人,开始的半个月,生意时好时坏,收入不是很稳定。母亲却一直坚持着,她能言善辩,生得也端庄娴静,每天又都拾掇得干净利索,来店里的回头客大多是男人。母亲是深谙此中玄妙的,她既然做的是男人的生意,就必得凸显女性的特征,就见她整天笑得咯咯的,汤汤水水做得也干净,店里窗明几净的,哄得男人高高兴兴地掏钱。彭敏去店里帮忙时,她就把彭敏往前台推,招呼顾客,帮忙端个茶、倒个水什么的,干点女招待的活。饭馆的生意却渐渐好起来了。说白了,母亲是利用了男女两性的微妙关系,她深谙此中关节,分寸一向把握得很好,她利用了这个东西,自己好像又没有湿鞋。这里面的玄妙之处,母亲没有说,彭敏更不想说,她知道母亲的心思,那时候她同情着母亲又厌恶着母亲,她对母亲的感情一直是矛盾的。
只有晚上打烊时,母亲才显露出疲惫之色,她白天年长一点的店家就从容得多。他们眼皮低垂,并不看面前的顾客,可是听一算二接待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持秤砣颤悠悠一瞄,嘴里已经在和熟人聊天,还不忘耍个俏皮。都说南方人小家子气,算盘打得响,至少在小贩们身上是如此。账都在老先生脑子里,一笔不乱。最多略一凝思,吐起数字来流利得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鲜活好看都不见了,显出苍老来。第二天天一亮,母亲又是鲜活好看的,那个饭馆像个舞台,又像个魔镜,白天的母亲和夜晚的母亲像是两个人。
在彭敏的记忆里,母亲以前也是喜欢做饭的,喜欢在厨房里花时间。有时候她会花一天的时间研究食谱,买特别的食材,在菜垫上切切碎碎,煮出好吃的饭菜。她原本也许没有想到会以此为生,其实仔细想想,这种生活更让她如鱼得水。母亲经常唠叨的一句,民以食为天。她认为吃在是最重要的事情。
年轻的彭敏对母亲的话不以为然,她觉得做菜的人,从女人到厨子,他们的阶级却从来没双十一特价,她买了一只苏泊尔的平底煎锅,从此摊煎饼就从了彭敏最热爱做的一样快手菜。南瓜饼、鸡蛋饼、土豆鸡蛋饼等等乐此不疲,刚开始还没到很美味的地步,有时候土豆鸡蛋饼面粉放多了,胡椒粉放少了,长头发歌手还是一个不剩地全吃光。吃饱了的歌手舔舔手指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有被提升过。所谓君子远庖厨,连厨房也都被贬抑成卑微低下的空间,现代的女人更是以离开厨房为最毕生志向。
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说不过彭敏。母亲要教她做饭,这让她很反感,她不想像母亲那样过一生。可是母亲说,我不是要你学会伺候男人,是要你一个人在外地,想家的时候,也可以给自己做顿好吃的!那时候彭敏觉得自己想要的是生活更高远,不会为这些婆婆妈情绪伤神。彭敏从小就不喜欢进厨房,也不喜欢厨房里的母亲,她觉得母亲琐碎、絮叨,她觉得母亲是旧式的女性,而她是80后,是新女性。
彭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母亲的?是母亲开饭馆的时候,母亲要她学做菜的时候,还是更早一些,应该是那个男人开始出现的时候。彭敏想不起来具体的时间了。她记得那个男人经常来母亲的饭馆是一个夏天,一开始来吃完饭就走了;后来坐下来要两个小菜,喝一瓶二锅头,一个人坐着,过了好久,一瓶见底了,也还是坐着不走;再后来他会帮母亲买菜,打理后堂,这个消瘦的、沉默寡言的男人,经常来找母亲,但也总没有见他说什么。
彭敏看得出来,母亲是喜欢他的,要不母亲也不会在彭敏的注视下,突然就举止无措起来,脸上的笑也变得羞涩,还混合着一点讨好的意味。如今想起来,彭敏说不上讨厌他什么,也许是一直没有父亲的缘故,让她不知道和一个成年男性怎么相处,她也接受不 了她们母女之间,突然多出一个男人。
彭敏十七岁那年夏天,他因为肝病住院时,彭敏看见母亲在厨房里为他煲汤,再送到医院。母亲给他端茶倒水、做饭、洗衣,伺候了他三个月,母亲经营的小店也因此关门三个月。这都让彭敏心里不满,她觉得母亲更在乎的是他。
后来,彭敏在张爱玲的《色·戒》里看到过一句话,通过一个男人的心是先经过胃的。那意思是要掌握男人,先掌握他的胃。那时候她不能理解,聪明如张爱玲,怎么会和母亲一个家庭妇女一样理解男女关系?
彭敏是在广州念的大学,学了珠宝设计,这个专业是她自己心血来潮报的。学完四年的课程,她从没有要设计一款首饰的冲动,也没有想要在珠宝领域工作的愿望。广州虽然离家很近,但彭敏很少回家,她觉着自从母亲再婚以后,家里越来越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毕业了彭敏在家里待了三个月,妈妈要她去餐厅里帮忙,她坚决不去,天天躺床上用耳机听音乐,要不就是在电脑上看电影。母亲曾经尝试着和她聊聊,想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她却总是很忙的样子,被逼急了,她说,没有什么好说的,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到底想干什么。
临走的那天下午,母亲在家陪着她。彭敏收拾行李,动作越来越慢,她知道母亲在看她,可是她不看母亲,她要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决绝。母亲说,年轻的时候出去闯闯也好,只是你要懂得保护自己,不要太任性,要吃好……彭敏听着心里就很烦,吃好就那么重要?世界大着呢,有意义的事情多着呢,怎么也轮不到吃的问题上。
小鸟刚出笼,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外面的世界果真很大,彭敏感叹着、惊讶着。她先到,去了798工厂和帽儿胡同,三里屯的酒吧让她流连忘返,可是兜里的钱不多了,这才想起找工作。大学学的珠宝设计专业没有干过,在,大学毕业生满大街都是。商场里的促销员,到街上发,酒吧的服务生,的工作也不过是在公司当文员。彭敏做过很多工作,每个工作都做不长,也没有挣到钱,住在地下室里,房间里没有洗手间,解手要去走廊那一头的公共卫生间。刚来的兴奋劲也就维持了小半年,的阔大和疏离让彭敏很快就感觉到迷茫。打工的日子不好过,她体会到了歌词里说过的,工作是容易的,挣钱是困难的,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
那天是彭敏从来到上海的第11个月,下过47场雨,胃痛8次,交了6个朋友,换过3份工作,失恋1回。下班前突然变天了,疲惫的工作使彭敏满眼木然。彭敏望着窗外发呆。天空迅速亮起的闪电把她从恍惚中拉回,低头一看,华灯初上,夜幕开始低垂。楼下的行道树被风刮得枝摇叶颤,玻璃上滚过阵阵沉闷的声音。
回到家,彭敏瘫倒在沙发上,用力按压抽痛的胃部。起身找片时,她瞥了一子里的自己——吃了将近一年的快餐,不知何时开始她已长出油光满面、毛孔粗大、贫血黄气的“外卖脸”了。
有一段时间每天的饭点是她最难熬的时间。吃来吃去就那几家店,觉得腻得慌,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跳不出习惯的选择。尽管公司离家不远,但因为懒得做饭,每天匆匆地扒几口盒饭就算了事。在心里说了一千遍“明天开始自己做饭”,第二天还是继续着恶性循环。
生活常常因为一个小举动开始摧枯拉朽地崩坏。当然,我们深陷其中时,常常看不到突破口。
三国庆放回家,母亲看着彭敏瘦削的样子,很是心疼,不断用手掌摩挲着她的后背,轻轻地叮嘱道:“一个人,也要吃好饭,别把肠胃搞坏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什么能比好好吃饭更重要呢?”
那几天,彭敏跟着母亲到集市上买菜,五颜六色的蔬果映入眼帘,居然治愈了她灰暗的心情。也是在那段时间,她迟钝的味蕾慢慢地被唤醒。她开始明白,花钱吃的菜,和花时间烹饪的菜,真的完全不一样。
在大理晃荡了半个月,彭敏又到了丽江。在丽江,和新认识的朋友合租一间小房子,厨房里除了之前带来的一只电饭锅,什么用具也没有。电饭锅是四月份在大理的时候买的,用来熬粥养胃。偶尔也会用来煮面条、做拌饭什么的。新房子租了一两周,他们还是只有一只电饭锅。不过为了给新认识的男友庆祝生日,彭敏还是尝试着用这只破锅,按照网上的食谱,做出了一个红糖蛋糕。尽管看起来和吃起来的感觉都很像发糕,但味道还不错。彭敏拍了照,发了朋友圈,母亲给她点了赞。母亲一直关注着她的动向,经常给她留言让她好好吃饭。
那一段时间她经常给母亲打电话,主要是询问一些菜式的做法,煎排骨要不要先过一下水?爆炒猪肝时要不要先放盐……虽然她和母亲的交流主要是有关做饭的,可是母亲还是很高兴地给她讲这讲哪,都是她说,妈,我要去做饭了,时间来不及了。母亲这才怏怏地挂掉电话,她可以感觉到母亲想和她再多说一会儿,可是她总觉得以后还有时间听母亲唠叨,而她的男朋友要回来吃饭了,那时候她的世界里歌手男朋友排,母亲自然是靠后的。
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切肤之痛。彭敏是在长头发歌手爱上别人,离开丽江之后才渐渐体会出母亲当年失去爱人的痛苦。流浪的歌手终究是要去流浪的,即使彭敏已经知道他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管住了他的胃又怎么样呢?我需要精神上的理解,而不是一个厨娘,长头发歌手走的时候这样给她讲。
短短一个月,彭敏瘦了六公斤,原本就不大的小脸,只剩下一双无神的大眼睛,看着让人心痛。母亲打了很多电话叫她回家,她都没有回去,情急之下的母亲就来到丽江她租住的小房子,母亲看着不言不语消瘦的她,流着泪说不出话来。彭敏看着母亲给她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煮粥,忙得热火朝天,她的心不为所动,她不想说话。
倾诉是痊愈的开始。即使是一个人,也要把每顿饭吃好,也要在饭前把餐桌擦干净,摆上设计简单的花瓶,往里面插上一朵新鲜的玫瑰,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不对自己好,还有谁会对你好呢……母亲絮絮叨叨的时候,彭敏的眼角湿了。
母亲硬拉着她去菜市场,早市直到午饭前,总是市场上最热闹的时候。那时人人三头六臂、七手八脚、吆五喝六。年轻人焦躁,左手给位找钱,右手给第二位拣菜,嘴里招呼第三位,粗声大气,好像吵架,一急就拍脑门:“又他妈算错钱了!”
卖西瓜的开半边或切些三角片,绿皮红瓤的诱人;卖葡萄的挑出姹紫嫣红饱满的搁着,还往上洒些水。好比美女浓妆,色相诱人。只是菜市场上可没有王孙公子,净是些“我先尝尝”之徒。菜市场试吃都是大嘴快手,买杨梅,先拣大个的吃,啃玉米,不小心就半边没了。
入夜之后的菜市场人去摊空,就摇身一变成了夜市小吃街。以前炒饭面菜全方位大排挡还不兴盛时,夜市小吃基本还是豆花、馄饨这些即下即熟的汤食,加一些萝卜丝饼、油馓子之类的小吃。家远的小贩经常就地解决饮食,卖馓子的和卖豆腐花的大叔并肩一坐,你递包馓子我拿碗豆花,边吃边聊天……
古龙写过,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那意思,一进菜市,此人定然厄念全消,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这话夸张些,但意思是对的。
如此这般,天天去菜市场走一圈,再回到家里进厨房时,心情都变得不一样了。在水池边上清洗食材的时候,心情也仿佛被冲刷涤荡,变得舒畅爽快。细致地切菜、做菜,专注的时候,心里好像空了,什么也不想,又好像是满满的,什么都在。
母女两人在厨房昏黄的灯光下,用心地做着晚饭。汤汤水水端上桌,彭敏慢慢用心咀嚼每一口饭菜,感受食物与味蕾的作用,也感觉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妈妈给彭敏说,无论你多忙多累,每天都要腾出一段时间给自己做点好吃的,就是清水下个面条,也要用西红柿和绿叶子菜搭配一下,这样你才不会觉得日复一日很乏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母亲带着彭敏去超市,挑选了精致漂亮的餐具,母亲说,好的器皿会让人有做饭的冲动,每天看着它们也会赏心悦目。母亲说,不适合你的男人,走了就走了吧,关键是你还有你自己。你要知道什么才是你想要的,以后你会遇见适合你的男人,在这之前,你要好好吃饭。
后来她终于明白了,她选择做丈夫的男人,其实还是因为母亲的缘故。他们不咸不淡地交往了一段时间,他次到她住的地方,他在她的厨房里准备做饭给她吃,洗菜的时候,他说,你这个厨房有点小,如果我们结婚了,我想要一个更大一点、器具更全一点的厨房。她知道他对生活是认真的,那么就会对她认真。一个热爱厨房的男人,对自己的妻子也不会太。因为做菜这件小事,彭敏收获了一个男人。自此每一个日子都变得井井有条,充满生活的小情趣。
彭敏给我了电影《厨师》,她说这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电影,记得电影旁白缓缓地念出:烹饪其实是一种改变,可以将软的改变为硬的,冷的改变为热的,无法改变的却是从恨到爱。
这个电影她看到泪流满面,只是她心里没有恨。她爱母亲,这个她是在母亲以后才强烈感觉到的,她想通过烹饪,找到母亲的味道。
南方的下午,时间过得很快,彭敏的女儿回来了。这是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安静又有点机灵,脸上的轮廓和样子和彭敏有点神似。看见我们在说话,她就在厨房里的大餐桌前坐下,摆弄着她的书包和一些小东西。
彭敏在水池边整理着蔬菜,锅里炖着肉汤,和我说这着那些过去的事情。小女孩此刻在餐桌前坐着看漫画,厨房里氤氲着白色的水汽、肉的香味、葱姜蒜的香味……这一幕好熟悉啊,三十多年前,彭敏还是个小女孩,妈妈在给她做好吃的,厨房里充满了各种食物的香气,切菜、炒菜、下油锅的声音,妈妈忙碌的身影……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青年旅店《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题记
彭敏那时候正在爱着一个长头发的歌手,歌手是注定要漂泊的,歌手的女人也就安定不了。彭敏却是因为这个歌手喜欢吃甜食,喜欢吃家里煮的饭而厨艺大涨。红糖蛋糕被夸赞之后,彭敏就被大大地激励了,用半个多小时打奶泡,打得手臂发酸,心情也是甜蜜的,于是乎,电饭锅就不能满足彭敏了。她在淘宝上买了一只韩式平底煎锅,插电就能用的那种,随后彭敏每日浏览的网站就从蘑菇街变成了下厨房,每天下班前必定从上面搜索一样家常菜,然后乐颠颠地往菜市场去。彭敏是一个厨子。彭敏的私房菜馆名字叫“慢生活”,在她这里吃饭,需要提前预订,每天她只做三桌菜,订满三桌,当日就不再接单。
彭敏又不单单是个厨子。在彭敏的内心,自有一个小世界,是的,每一道她做出的菜品中,都可以窥见她那个精彩的小世界。她对生活的热爱,对食物的思考和坚持,都透过她做的食物传达出来了。只要你吃过,见过,就不会忘记,或者只要你握过她消瘦的手,就能感受到温暖而久违的指尖的力量。
彭敏说她的成长是从理解厨房、食物开始的。记忆中小时候妈妈好像经常在厨房里忙碌,她总能变出好吃的来,小甜饼子啦,烤蛋糕啦,笋子炒肉片这样的家常菜妈妈也可以做得很好吃。青春期很长一段时间她和母亲的关系紧张,总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后来母亲了,她接替了母亲的角色,自己也成了母亲,从烹饪这个小小的入口,越做越发现能发觉、领悟到的世界海阔天空,实在没有必要去做更多的行当,去更多的地方。
忙碌的现代生活,很少有时间静下来为自己及家人做一顿饭。这其实是个极大的损失,外食的,更不缺吃,但最缺乏的是慢生活的品质。要把菜做好,不能不重视工序,该足的火候,不能之过急,否则就要重来。需要精细的刀工,不能急就章,因此,做菜的过程就是一种慢生活的修为,让人培养出节奏与韵律。在这个追求效率、急功近利的,厨房就是一个的修行场所。
如今的彭敏,遵从自己的内心,将无形的心念不断转化为有形,在食物与自己之间建立情感的连接,一直保有充沛细致的感受性,她说这样才能做好一个厨子。
某一个下雨的午后,我们有过深入的交流。一个女人向另一个女人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过去,说出自己的成长,这需要机缘和一种神秘的力量。好在那个懵懂稚嫩的少女如今成了睿智的母亲,我想,彭敏女儿的成长应该不会有她当初那么多的困惑和无助,因为这条路她自己走过。但是好像有谁说过,青春就是要不断的犯错,不断的受伤,才能成长,要不怎么叫青春呢?
二十几岁的时候,彭敏大学一毕业就在祖国的角角落落浪荡,那时候她只想离开母亲,她心里有恨,她的内心世界自给自足。有时也有点紧绷,也曾经身处让人提心吊胆的地方,但是从来不像此时这样害怕。她知道她是没有妈人了,母亲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一道屏障,自此以后,她就只能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了。明白了这一点,她害怕。
母亲是上周四的。彭敏从云南赶回东莞的时候,母亲已经不行了。彭敏跪坐在床前,抓着她的手,心里懊悔自己怎么没有早一点回来。母亲躺在被子里,小小的一团,这一场病痛折磨得她瘦小了很多,此刻她直直地看着彭敏,已经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彭敏眼见着这个世界上最疼她的人慢慢没有了呼吸。她再也听不到她的唠叨,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饭了 。
葬礼过去好多天,彭敏都不能接受母亲已经去了的事实。走在街上,她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流眼泪,那是想到母亲不在了;朋友来看她,说着闲话,她会毫无征兆地流下泪来……
爱终究是比恨长,母亲了,彭敏这才意识到,她们的和解对自己比母亲更重要。
厨房里色香味俱全的一切,无不在悄然记录着母亲漫长的一生。彭敏并不知道厨房为何生来就属于阴性,年轻的时候,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在厨房里有什么作为。命运却是乖张的、轮回的,经过了光怪陆离的青春时光,渐渐年长的她,自然就理解了母亲,那时候她并没有去想,时候到了,她便像从前她的母亲那样,自然而然走进了厨房。
瓷器在厨房里优雅闪亮,它们以各种弯曲的弧度和洁白的色泽,在傍晚的昏暗中闪出细腻的密纹瓷光。台上还放着两瓶细长瓶颈的红葡萄酒和黑加仑纯酿,灶上的火苗在灯光下扑扑闪闪,透明瓦蓝,炖肉的香气时时扑溢到下面的铁囵上,“哧啦”一声,香气醇厚飘散,升腾出一屋子的白烟。恍惚中,好像母亲还在厨房里烹煮着好吃的……
那一刻,彭敏知道有一个办法可能换回她的妈妈,走进厨房,按照她的菜谱做东西,她的小排骨、红烧鱼——它们会成为门径,让她走进她已几乎忘记的过去、她曾经自己忘掉的过去。食物最能唤起记忆——想起某些味道,在厨房里,结合起某些味道,也许能一下子把她带回童年。
母亲不在了这件事情,改变了彭敏。她留长了头发,处理了在大理的酒吧,搬回到母亲生前住过的屋子。
“慢生活”是彭敏为了更接近母亲,也为了和母亲一样才做起来的。母亲是个厨子,她也成了厨子,她觉得这就是一种宿命。曾经她以为她和母亲是不一样的人,会走不同的路,但其实又怎么可能呢,命运这种东西,有着神秘的力量,现在看来,彭敏和母亲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轮回。
二父亲得早,彭敏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没有固定的工作,在工厂打工,日子过得很窘迫。母亲知道自己做饭好吃,一开始她在家里做盒饭送到附近的小工厂,挣些辛苦钱。后来攒了点钱,她就租了个门面,开小吃部。店子虽然小,什么都做,面条、包子、小炒、鸭血粉丝汤等,母亲心灵手巧,很多东西是边学边卖。
顾客多是附近的居民和工厂里的工人,开始的半个月,生意时好时坏,收入不是很稳定。母亲却一直坚持着,她能言善辩,生得也端庄娴静,每天又都拾掇得干净利索,来店里的回头客大多是男人。母亲是深谙此中玄妙的,她既然做的是男人的生意,就必得凸显女性的特征,就见她整天笑得咯咯的,汤汤水水做得也干净,店里窗明几净的,哄得男人高高兴兴地掏钱。彭敏去店里帮忙时,她就把彭敏往前台推,招呼顾客,帮忙端个茶、倒个水什么的,干点女招待的活。饭馆的生意却渐渐好起来了。说白了,母亲是利用了男女两性的微妙关系,她深谙此中关节,分寸一向把握得很好,她利用了这个东西,自己好像又没有湿鞋。这里面的玄妙之处,母亲没有说,彭敏更不想说,她知道母亲的心思,那时候她同情着母亲又厌恶着母亲,她对母亲的感情一直是矛盾的。
只有晚上打烊时,母亲才显露出疲惫之色,她白天的鲜活好看都不见了,显出苍老来。第二天天一亮,母亲又是鲜活好看的,那个饭馆像个舞台,又像个魔镜,白天的母亲和夜晚的母亲像是两个人。
在彭敏的记忆里,母亲以前也是喜欢做饭的,喜欢在厨房里花时间。有时候她会花一天的时间研究食谱,买特别的食材,在菜垫上切切碎碎,煮出好吃的饭菜。她原本也许没有想到会以此为生,其实仔细想想,这种生活更让她如鱼得水。母亲经常唠叨的一句,民以食为天。她认为吃在是最重要的事情。
年轻的彭敏对母亲的话不以为然,她觉得做菜的人,从女人到厨子,他们的阶级却从来没有被提升过。所谓君子远庖厨,连厨房也都被贬抑成卑微低下的空间,现代的女人更是以离开厨房为最毕生志向。
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说不过彭敏。母亲要教她做饭,这让她很反感,她不想像母亲那样过一生。可是母亲说,我不是要你学会伺候男人,是要你一个人在外地,想家的时候,也可以给自己做顿好吃的!那时候彭敏觉得自己想要的是生活更高远,不会为这些婆婆妈情绪伤神。彭敏从小就不喜欢进厨房,也不喜欢厨房里的母亲,她觉得母亲琐碎、絮叨,她觉得母亲是旧式的女性,而她是80后,是新女性。
彭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母亲的?是母亲开饭馆的时候,母亲要她学做菜的时候,还是更早一些,应该是那个男人开始出现的时候。彭敏想不起来具体的时间了。她记得那个男人经常来母亲的饭馆是一个夏天,一开始来吃完饭就走了;后来坐下来要两个小菜,喝一瓶二锅头,一个人坐着,过了好久,一瓶见底了,也还是坐着不走;再后来他会帮母亲买菜,打理后堂,这个消瘦的、沉默寡言的男人,经常来找母亲,但也总没有见他说什么。
彭敏看得出来,母亲是喜欢他的,要不母亲也不会在彭敏的注视下,突然就举止无措起来,脸上的笑也变得羞涩,还混合着一点讨好的意味。如今想起来,彭敏说不上讨厌他什么,也许是一直没有父亲的缘故,让她不知道和一个成年男性怎么相处,她也接受不 了她们母女之间,突然多出一个男人。
彭敏十七岁那年夏天,他因为肝病住院时,彭敏看见母亲在厨房里为他煲汤,再送到医院。母亲给他端茶倒水、做饭、洗衣,伺候了他三个月,母亲经营的小店也因此关门三个月。这都让彭敏心里不满,她觉得母亲更在乎的是他。
后来,彭敏在张爱玲的《色·戒》里看到过一句话,通过一个男人的心是先经过胃的。那意思是要掌握男人,先掌握他的胃。那时候她不能理解,聪明如张爱玲,怎么会和母亲一个家庭妇女一样理解男女关系?
彭敏是在广州念的大学,学了珠宝设计,这个专业是她自己心血来潮报的。学完四年的课程,她从没有要设计一款首饰的冲动,也没有想要在珠宝领域工作的愿望。广州虽然离家很近,但彭敏很少回家,她觉着自从母亲再婚以后,家里越来越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毕业了彭敏在家里待了三个月,妈妈要她去餐厅里帮忙,她坚决不去,天天躺床上用耳机听音乐,要不就是在电脑上看电影。母亲曾经尝试着和她聊聊,想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她却总是很忙的样子,被逼急了,她说,没有什么好说的,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到底想干什么。
临走的那天下午,母亲在家陪着她。彭敏收拾行李,动作越来越慢,她知道母亲在看她,可是她不看母亲,她要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决绝。母亲说,年轻的时候出去闯闯也好,只是你要懂得保护自己,不要太任性,要吃好……彭敏听着心里就很烦,吃好就那么重要?世界大着呢,有意义的事情多着呢,怎么也轮不到吃的问题上。
小鸟刚出笼,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外面的世界果真很大,彭敏感叹着、惊讶着。她先到,去了798工厂和帽儿胡同,三里屯的酒吧让她流连忘返,可是兜里的钱不多了,这才想起找工作。大学学的珠宝设计专业没有干过,在,大学毕业生满大街都是。商场里的促销员,到街上发,酒吧的服务生,的工作也不过是在公司当文员。彭敏做过很多工作,每个工作都做不长,也没有挣到钱,住在地下室里,房间里没有洗手间,解手要去走廊那一头的公共卫生间。刚来的兴奋劲也就维持了小半年,的阔大和疏离让彭敏很快就感觉到迷茫。打工的日子不好过,她体会到了歌词里说过的,工作是容易的,挣钱是困难的,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
那天是彭敏从来到上海的第11个月,下过47场雨,胃痛8次,交了6个朋友,换过3份工作,失恋1回。下班前突然变天了,疲惫的工作使彭敏满眼木然。彭敏望着窗外发呆。天空迅速亮起的闪电把她从恍惚中拉回,低头一看,华灯初上,夜幕开始低垂。楼下的行道树被风刮得枝摇叶颤,玻璃上滚过阵阵沉闷的声音。
回到家,彭敏瘫倒在沙发上,用力按压抽痛的胃部。起身找片时,她瞥了一子里的自己——吃了将近一年的快餐,不知何时开始她已长出油光满面、毛孔粗大、贫血黄气的“外卖脸”了。
有一段时间每天的饭点是她最难熬的时间。吃来吃去就那几家店,觉得腻得慌,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跳不出习惯的选择。尽管公司离家不远,但因为懒得做饭,每天匆匆地扒几口盒饭就算了事。在心里说了一千遍“明天开始自己做饭”,第二天还是继续着恶性循环。
生活常常因为一个小举动开始摧枯拉朽地崩坏。当然,我们深陷其中时,常常看不到突破口。
三国庆放回家,母亲看着彭敏瘦削的样子,很是心疼,不断用手掌摩挲着她的后背,轻轻地叮嘱道:“一个人,也要吃好饭,别把肠胃搞坏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什么能比好好吃饭更重要呢?”
那几天,彭敏跟着母亲到集市上买菜,五颜六色的蔬果映入眼帘,居然治愈了她灰暗的心情。也是在那段时间,她迟钝的味蕾慢慢地被唤醒。她开始明白,花钱吃的菜,和花时间烹饪的菜,真的完全不一样。
在大理晃荡了半个月,彭敏又到了丽江。在丽江,和新认识的朋友合租一间小房子,厨房里除了之前带来的一只电饭锅,什么用具也没有。电饭锅是四月份在大理的时候买的,用来熬粥养胃。偶尔也会用来煮面条、做拌饭什么的。新房子租了一两周,他们还是只有一只电饭锅。不过为了给新认识的男友庆祝生日,彭敏还是尝试着用这只破锅,按照网上的食谱,做出了一个红糖蛋糕。尽管看起来和吃起来的感觉都很像发糕,但味道还不错。彭敏拍了照,发了朋友圈,母亲给她点了赞。母亲一直关注着她是过了三十岁之后才一点一点地弄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在此之前,她混乱了很多年,在混乱中与一个又一个的男人擦肩而过,有钱的,没钱的,俗气的,装腔作势的,没特点的,有怪癖的,恨不得次见面就上床的,喝茶时翘兰花指的。没有一个是适合她的。她的动向,经常给她留言让她好好吃饭。
那一段时间她经常给母亲打电话,主要是询问一些菜式的做法,煎排骨要不要先过一下水?爆炒猪肝时要不要先放盐……虽然她和母亲的交流主要是有关做饭的,可是母亲还是很高兴地给她讲这讲哪,都是她说,妈,我要去做饭了,时间来不及了。母亲这才怏怏地挂掉电话,她可以感觉到母亲想和她再多说一会儿,可是她总觉得以后还有时间听母亲唠叨,而她的男朋友要回来吃饭了,那时候她的世界里歌手男朋友排,母亲自然是靠后的。
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切肤之痛。彭敏是在长头发歌手爱上别人,离开丽江之后才渐渐体会出母亲当年失去爱人的痛苦。流浪的歌手终究是要去流浪的,即使彭敏已经知道他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管住了他的胃又怎么样呢?我需要精神上的理解,而不是一个厨娘,长头发歌手走的时候这样给她讲。
短短一个月,彭敏瘦了六公斤,原本就不大的小脸,只剩下一双无神的大眼睛,看着让人心痛。母亲打了很多电话叫她回家,她都没有回去,情急之下的母亲就来到丽江她租住的小房子,母亲看着不言不语消瘦的她,流着泪说不出话来。彭敏看着母亲给她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煮粥,忙得热火朝天,她的心不为所动,她不想说话。
倾诉是痊愈的开始。即使是一个人,也要把每顿饭吃好,也要在饭前把餐桌擦干净,摆上设计简单的花瓶,往里面插上一朵新鲜的玫瑰,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不对自己好,还有谁会对你好呢……母亲絮絮叨叨的时候,彭敏的眼角湿了。
母亲硬拉着她去菜市场,早市直到午饭前,总是市场上最热闹的时候。那时人人三头六臂、七手八脚、吆五喝六。年轻人焦躁,左手给位找钱,右手给第二位拣菜,嘴里招呼第三位,粗声大气,好像吵架,一急就拍脑门:“又他妈算错钱了!”
卖西瓜的开半边或切些三角片,绿皮红瓤的诱人;卖葡萄的挑出姹紫嫣红饱满的搁着,还往上洒些水。好比美女浓妆,色相诱人。只是菜市场上可没有王孙公子,净是些“我先尝尝”之徒。菜市场试吃都是大嘴快手,买杨梅,先拣大个的吃,啃玉米,不小心就半边没了。
入夜之后的菜市场人去摊空,就摇身一变成了夜市小吃街。以前炒饭面菜全方位大排挡还不兴盛时,夜市小吃基本还是豆花、馄饨这些即下即熟的汤食,加一些萝卜丝饼、油馓子之类的小吃。家远的小贩经常就地解决饮食,卖馓子的和卖豆腐花的大叔并肩一坐,你递包馓子我拿碗豆花,边吃边聊天……
古龙写过,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那意思,一进菜市,此人定然厄念全消,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这话夸张些,但意思是对的。
如此这般,天天去菜市场走一圈,再回到家里进厨房时,心情都变得不一样了。在水池边上清洗食材的时候,心情也仿佛被冲刷涤荡,变得舒畅爽快。细致地切菜、做菜,专注的时候,心里好像空了,什么也不想,又好像是满满的,什么都在。
母女两人在厨房昏黄的灯光下,用心地做着晚饭。汤汤水水端上桌,彭敏慢慢用心咀嚼每一口饭菜,感受食物与味蕾的作用,也感觉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妈妈给彭敏说,无论你多忙多累,每天都要腾出一段时间给自己做点好吃的,就是清水下个面条,也要用西红柿和绿叶子菜搭配一下,这样你才不会觉得日复一日很乏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母亲带着彭敏去超市,挑选了精致漂亮的餐具,母亲说,好的器皿会让人有做饭的冲动,每天看着它们也会赏心悦目。母亲说,不适合你的男人,走了就走了吧,关键是你还有你自己。你要知道什么才是你想要的,以后你会遇见适合你的男人,在这之前,你要好好吃饭。
后来她终于明白了,她选择做丈夫的男人,其实还是因为母亲的缘故。他们不咸不淡地交往了一段时间,他次到她住的地方,他在她的厨房里准备做饭给她吃,洗菜的时候,他说,你这个厨房有点小,如果我们结婚了,我想要一个更大一点、器具更全一点的厨房。她知道他对生活是认真的,那么就会对她认真。一个热爱厨房的男人,对自己的妻子也不会太。因为做菜这件小事,彭敏收获了一个男人。自此每一个日子都变得井井有条,充满生活的小情趣。
彭敏给我了电影《厨师》,她说这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电影,记得电影旁白缓缓地念出:烹饪其实是一种改变,可以将软的改变为硬的,冷的改变为热的,无法改变的却是从恨到爱。
这个电影她看到泪流满面,只是她心里没有恨。她爱母亲,这个她是在母亲以后才强烈感觉到的,她想通过烹饪,找到母亲的味道。
南方的下午,时间过得很快,彭敏的女儿回来了。这是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安静又有点机灵,脸上的轮廓和样子和彭敏有点神似。看见我们在说话,她就在厨房里的大餐桌前坐下,摆弄着她的书包和一些小东西。
彭敏在水池边整理着蔬菜,锅里炖着肉汤,和我说这着那些过去的事情。小女孩此刻在餐桌前坐着看漫画,厨房里氤氲着白色的水汽、肉的香味、葱姜蒜的香味……这一幕好熟悉啊,三十多年前,彭敏还是个小女孩,妈妈在给她做好吃的,厨房里充满了各种食物的香气,切菜、炒菜、下油锅的声音,妈妈忙碌的身影……
女人把婚姻看做幸福的归宿,却在婚姻里历经千锤百炼。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成了女人一辈子的梗。好多女人不用费心,就把这些关系处理很好。有些女人,一辈子费尽精力,却总在婆媳关系里缠绕煎熬。
有时候不买菜,妈妈也把彭敏拉上去逛逛菜市场,闻到鱼腥味、菜叶味、生鲜肉味、烧饼味、萝卜丝饼味、臭豆腐味、廉价香水味,听到吆喝声、剁肉声、鱼贩子水槽哗啦声、运货小车司机大吼“让一让让一让”声、小孩子哭闹声,望着满菜市场涌动的和其上所浮的白气——呼吸呵出来的,蒸包子氤出来的——彭敏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妥帖安稳的地方。好多夫妻,原本两个人的关系挺好,可是就因为有了婆婆的参与,家不像家,夫妻不像夫妻。
婚姻虽说是两个人的事,可是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婆婆,会让婚姻锦上添花。找一个不通情达理的婆婆,婚姻里一辈子别想安生。
秀红羡慕闺蜜彭敏有一个好婆婆,把彭敏宠成了公主。彭敏的婆婆从来没有把她当外来的媳妇,而是把她看做自己的闺女。
母亲节,秀红给婆婆买了件外套,婆婆说秀红没事净瞎花钱。公公过生日,老公请公公婆婆和小姑子一起去饭店吃饭,婆婆当着秀红面骂儿子败家,买几个菜回家做得了
原来婆媳之间,有一种付出不一定收获快乐,而是一大堆的教训与责骂。以至于后母亲年龄大了,不像前几年那么灵活了,可是她整天还是在家里研究食谱,只不过做给自己和他吃。母亲老了,她不再那样光鲜好看,倒是平添了一种家常的温暖,母亲和他相携着去公园散步,在门厅处,他细心地给她围围巾、戴手套,母亲和他一起去跳广场舞,他给她拿着手包。彭敏看着他照顾母亲的样子,心里也不是那么讨厌他了。来秀红给婆婆买也不是,不买还不是!
秀红的公爹在刚时兴下海经商时就辞掉了机关工作,做了几十年的买卖,也攒了不少钱。秀红的婆婆虽说没有工作,可也交了保险有退休金。婆婆手里纂着钱,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舍不得给儿子和媳妇花,她一辈子怎么过的,就要求儿媳妇也一样。
看见儿子媳妇带孩子出去旅游一周,回来她就得唠叨数天,说花那么多钱溜达就能开心呗?走多远不还得回来过日子
孩子补课花钱婆婆唠叨,秀红家安个空调婆婆唠叨,秀红买套化妆品婆婆唠叨,秀红在婆婆的眼里是一个不会过日子的媳妇其实秀红花的是自己工作挣的钱。
秀红和同事朋友聚个餐,婆婆也会唠叨几天,说一个女人应该本本分分的守在家里
这日子秀红和老公本来可以过得好好的,可是她的婆婆要处处都参和进来,不帮忙却总是唱反调。为此,秀红和老公也经常吵架,秀红说婆婆老公不乐意,所以夫妻之间也总是闹矛盾。
好多人说,秀红婆婆攒钱不也是为儿子攒的,可是秀红就一个观点,在她刚结婚条件不好那几年,婆婆既不出钱也不出力。现在孩子大了,她的条件也好了,婆婆给不给都无所谓,只要她不干涉她的生活就行了
记得我有一位朋友说,结婚时我真把婆婆她当作亲妈了,我尊重她,孝敬她,可是婆婆却始终把我当成外人。这个家,不论我怎么付出,我始终是个局外人,融不进去。婆婆护短,他儿子在她眼里,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只要我们夫妻吵架,婆婆就会旁敲侧击的数落她。别人都劝合,婆婆却总说“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朋友后来婚姻了,离婚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婆婆有事没事总在他们夫妻之间挑事。
女人把婚姻看做幸福的归宿,却在婚姻里历经千锤百炼。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成了女人一辈子的梗。好多女人不用费心,就把这些关系处理很好。有些女人,一辈子费尽精力,却总在婆媳关系里缠绕煎熬。
秀红的婆婆,秀红对她一百二十个真心,也换不来婆婆的实意。秀红买件衣服,婆婆知道了就会说钱不好挣,大人穿什么能怎么的,给孩子多攒点。过节秀红买点螃蟹给全家吃,婆婆就会说这螃蟹好几十块钱一斤,全家人都吃得花多少钱,买几个给孩子吃解解馋得了。好多夫妻,原本两个人的关系挺好,可是就因为有了婆婆的参与,家不像家,夫妻不像夫妻。
婚姻虽说是两个人的事,可是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婆婆,会让婚姻锦上添花。找一个不通情达理的婆婆,婚姻里一辈子别想安生。
秀红羡慕闺蜜彭敏有一彭敏的婆婆,每次逛街都会拉上彭敏,她们甚至买同款的裙子,做同样的美发,戴同款的首饰。彭敏的婆婆并不是有钱人,事业单位退休,可她的退休金她愿意给彭敏花,给她买几件衣服,把儿媳妇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说她脸上有光,而且娘俩的眼光一致。个好婆婆,把彭敏宠成了公主。彭敏的婆婆从来没有把她当外来的媳妇,而是把她看做自己的闺女。
母亲节,秀红给婆婆买了件外套,婆婆说秀红没事净瞎花钱。公公过生日,老公请公公婆婆和小姑子一起去饭店吃饭,婆婆当着秀红面骂儿子败家,买几个菜回家做得了
原来婆媳之间,有一种付出不一定收获快乐,而是一大堆的教训与责骂。以至于后来秀红给婆婆买也不是,不买还不是!
秀红的公爹在刚时兴下海经商时就辞掉了机关工作,做了几十年的买卖,也攒了不少钱。秀红的婆婆虽说没有工作,可也交了保险有退休金。婆婆手里纂着钱,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舍不得给儿子和媳妇花,她一辈子怎么过的,就要求儿媳妇也一样。
看见儿子媳妇带孩子出去旅游一周,回来她就得唠叨数天,说花那么多钱溜达就能开心呗?走多远不还得回来过日子
孩子补课花钱婆婆唠叨,秀红家安个空调婆婆唠叨,秀红买套化妆品婆婆唠叨,秀红在婆婆的眼里是一个不会过日子的媳妇其实秀红花的是自己工作挣的钱。
秀红和同事朋友聚个餐,婆婆也会唠叨几天,说一个女人应该本本分分的守在家里
这日子秀红和老公本来可以过得好好的,可是她的婆婆要处处都参和进来,不帮忙却总是唱反调。为此,秀红和老公也经常吵架,秀红说婆婆老公不乐意,所以夫妻之间也总是闹矛盾。
好多人说,秀红婆婆攒钱不也是为儿子攒的,可是秀红就一个观点,在她刚结婚条件不好那几年,婆婆既不出钱也不出力。现在孩子大了,她的条件也好了,婆婆给不给都无所谓,只要她不干涉她的生活就行了
记得我有一位朋友说,结婚时我真把婆婆她当作亲妈了,我尊重她,孝敬她,可是婆婆却始终把我当成外人。这个家,不论我怎么付出,我始终是个局外人,融不进去。婆婆护短,他儿子在她眼里,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只要我们夫妻吵架,婆婆就会旁敲侧击的数落她。别人都劝合,婆婆却总说“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朋友后来婚姻了,离婚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婆婆有事没事总在他们夫妻之间挑事。
女人把婚姻看做幸福的归宿,却在婚姻里历经千锤百炼。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成了女人一辈子的梗。好多女人不用费心,就把这些关系处理很好。有些女人,一辈子费尽精力,却总在婆媳关系里缠绕煎熬。
好多夫妻,原本两个人的关系挺好,可是就因为有了婆婆的参与,家不像家,夫妻不像夫妻。
婚姻虽说是两个人的事,可是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婆婆,会让婚姻锦上添花。找一个不通找婆家、找婆家,女人,在嫁人时,除了看男人的各方面条件。也要看看婆婆的人品性格生活习惯。和婆婆志同道合的女人夫妻的关系多相处融洽。情达理的婆婆,婚姻里一辈子别想安生。
秀红羡慕闺蜜彭敏有一个好婆婆,把彭敏宠成了公主。彭敏的婆婆从来没有把她当外来的媳妇,而是把她看做自己的闺女。
母亲节,秀红给婆婆买了件外套,婆婆说秀红没事净幸福的婚姻,背后都有一个明白事理的婆婆,不幸福的婚姻,一定会有一个不明事理、什么事都要管还小气自私的婆婆。瞎花钱。公公过生日,老公请公公婆婆和小姑子一起去饭店吃饭,婆婆当着秀红面骂儿子败家,买几个菜回家做得了
原来婆媳之间,有一种付出不一定收获快乐,而是一大堆的教训与责骂。以至于后来秀红给婆婆买也不是,不买还不是!
秀红的公爹在刚时兴下海经商时就辞掉了机关工作,做了几十年的买卖,也攒了不少钱。秀红的婆婆虽说没有工作,可也交了保险有退休金。婆婆手里纂着钱,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舍不得给儿子和媳妇花,她一辈子怎么过的,就要求儿媳妇也一样。
看见儿子媳妇带孩子出去旅游一周,回来她就得唠叨数天,说花那么多钱溜达就能开心呗?走多远不还得回来过日子
孩子补课花钱婆婆唠叨,秀红家安个空调婆婆唠叨,秀红买套化妆品婆婆唠叨,秀红在婆婆的眼里是一个不会过日子的媳妇其实秀红花的是自己工作挣的钱。
秀红和同事朋友聚个餐,婆婆也会唠叨几天,说一个女人应该本本分分的守在家里
这日子秀红和老公本来可以过得好好的,可是她的婆婆要处处都参和进来,不帮忙却总是唱反调。为此,秀红和老公也经常吵架,秀红说婆婆老公不乐意,所以夫妻之间也总是闹矛母亲把厨房收拾利索,搬了一把椅子让彭敏坐着,看她做饭。你实在不想说话就不说,无论是谁都不值你虐待自己,要动手给自己做饭吃,不能总饿着肚子,吃饱了心情就好了。与物交往会比与人交往更加自在自如得多,在厨房里,各种食材都会开口说话,在自己的厨房世界里和自己玩,你看和它们交流要简单得多,能让你感到更安全,这也算是爱生活的一种方式吧,也会因此更加爱自己……母亲边干活,边给彭敏说话,更多的像她自己在自言自语。盾。
好多人说,秀红婆婆攒钱不也是为儿子攒的,可是秀红就一个观点,在她刚结婚条件不好那几年,婆婆既不出钱也不出力。现在孩子大了,她的条件也好了,婆婆给不给都无所谓,只要她不干涉她的生活就行了
记得我有一位朋友说,结婚时我真把婆婆她当作亲妈了,我尊重她,孝敬她,可是婆婆却始终把我当成外人。这个家,不论我怎么付出,我始终是个局外人,融不进去。婆婆护短,他儿子在她眼里,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只要我们夫妻吵架,婆婆就会旁敲侧击的数落她。别人都劝合,婆婆却总说“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朋友后来婚姻了,离婚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婆婆有事没事总在他们夫妻之间挑事。
诗词大会以后少女时代的彭敏是敏感、自尊的,她潜意识里渴望父爱,却也抗拒着这种陌生的情感。上高中时,母亲把彭敏送到了贵族寄宿学校。母亲说她总是想把的给彭敏,可彭敏那时候不领情。,彭敏火了,夺冠回来,彭敏依旧默默在《诗刊》上班,早上坐地铁过去,晚上赶在晚高峰前离开,读着各路人士投来的诗稿,在情感生活方面,彭敏现在也还没有遇到那个她,处于未婚状态。没结婚。彭敏,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文学硕士,大学本科毕业,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冠军。
只是那时候年轻的心还是安定不下来。去一个小城,找一个人温暖地过一生,这是很多文艺女青年的梦想。期过后,彭敏要去云南,母亲倒是没有怎么阻拦,她知道阻拦也没有用。母亲说年轻的时候都是这样,等你累了,就会回来了。虽然彭敏心里还是不那么认可母亲的话,但她已经不和母亲顶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