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寒蝉凄切_百度汉语
雨霖铃柳永百度汉语 《雨霖铃》,柳永
雨霖铃柳永百度汉语 《雨霖铃》,柳永
雨霖铃柳永百度汉语 《雨霖铃》,柳永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柳永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翻译:
秋蝉的叫声是如此凄凉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心情畅饮,正是依依不舍之时,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泪对视,哽咽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蓝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又知道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诉说呢?
《雨霖铃》是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栈道雨中听到与山相应,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雨淋铃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
柳永
系列:宋词三百首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2骤雨:阵雨。
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7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8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9经年:一年又一年。
十风情:男女恋情。
赏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全文,欢迎参考~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人们饯行送别地方。
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
9.暮霭:"霭"读aǐ,傍晚的'云气。
10.沉沉:深厚的样子。
11.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
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6.更:一作“待”。
【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注释
1. 都门:京城门外。
2. 帐饮:道路旁设棚帐,备酒食以饯行。
3. 凝噎:声音似断若续。
4. 楚天:指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均属楚地。
译文
深秋的蝉声,对着傍晚的长亭,叫得凄凉急促,急骤的阵雨刚刚才停。在这京城门外设帐饯行,却毫无情绪,想要多留恋一会儿,船已赶着出发。两人的手紧紧握着,满眼泪水相对望,竟一句话都说不出,全部哽咽在喉中。想着这次远去,沿着滔滔千里江水,直到那暮晚云气弥漫的南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悲伤,更何况还在如此凄冷的深秋时节。今晚酒醒之后,不知我人到了哪里,也许是种满杨柳的岸边,那里有不停吹来破晓前的冷风,以及即将落下的月亮。如今一别,可能漫长数年,就算遇到良辰美景,对我也形同虚设。纵使我心中再有千种情意,又可以向谁诉说?
故事
《雨霖铃》为柳永从京城开封离开,准备前往南方上任新职时,相知女子在京城道外为他搭帐设席饯别。天生多情的词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阕堪称其词的代表佳作。
全词主写离别不舍。上片依次描述离别当下周围的场面情景,以及两人的动作情态,词人掌握所有细部情节,宛如一出连续剧的文字演出,最末“暮霭沉沉”也意味着对未来前途的茫茫。下片则接承上片,词人甫与心上人分别,情思不免澎湃激动,省悟人生最悲伤的,莫过多情人的离别,且想像自己醉酒醒来,兰舟临靠杨柳岸,晓风吹拂,月也即将落下,从今而后,任何良辰美景,对他已毫无意义,因为潜伏内心的款款深情,自今宵一别,再也无人表诉。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被后人推为千古佳句,在于作者点染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仿佛置身一处凄清冷落的意象空间,使人与他一同感受离别的沉重悲苦,以及孑然一身的孤独。
柳永〈雨霖铃〉刻画人心入微,广受众人喜爱,甚至还蔓延到本应六根清静的佛门子弟,据南宋人释普济编写的一本关于禅宗史的《五灯会元》,内容提到,曾在邢州(今河北邢台)开元寺修行的法明上座,平时不但嗜酒,也喜欢吟唱柳永的词,临终之前,摄衣就座,念出一首偈语:“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后半段全出自〈雨霖铃〉,虽不知这位佛门中人修习佛法的高下如何,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对柳永的词,不仅只是熟悉与爱好,还把它作成自己临终偈语,相伴进入天堂。
《雨霖铃》
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释:
寒蝉的叫声哀婉凄切,黄昏时分,长亭外刚刚下过一场急雨。在这都门送别的酒宴上,我无心饮酒,因为不想与你分离。正当此时,兰舟鸣起响笛,催促我出发。你我紧拉着手相对流泪对视,一时间竟无话可说,只是一阵哽咽。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就怕离别,更何况在这冷落的清秋。今天晚上只须醉酒沉睡,待醒来时,当晨风吹拂,杨柳在河岸上的微风中轻轻摇摆,天空上挂着一弯残月。如此好的良辰美景,因你我不在一起,变得毫无意义,纵然有再多情意,能告诉谁呢?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