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蝉》暗示着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行志趣。
《蝉》唐代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蝉》唐代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蝉》唐代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蝉》
唐代 虞世南
原文: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扩展资料: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
三、四句分别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蝉》作者:
虞世南,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
参考资料来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感情
好的,下面是我编写的赏析:
古人有云:“古雅闲淡,乃文人正宗。”而这正是《蝉》诗所擅长的。
从写作手法来看,它通篇托物比兴,借物寄情,句句写蝉,字字喻人,两层意蕴,贴切自然。从结构上看,首句直出“蝉”的主题,其余各句既巧妙的描写了蝉的习性,又巧妙地时时扣题,不过两句,就写出了蝉的形体、饮食、起居,对人们而言是“熟”之“蝉”了。后面的句子虽不再提“蝉”,然而句句均申明此意,如“垂绥饮清露”写蝉的饮食,也意味着真人、君子的饮食应该如此,是喻其清廉;“流响出疏桐”写蝉的声音,也是喻其不同凡响的出处,尾联“自饮风露情,岂是无人听”更是明显点明,这些品德高洁、冰清玉洁、居高清雅的蝉,并非无人听懂、无人了解,而是那些对蝉不晓其义者所不能知道的。这些句子,与首句的“饮露高洁,疏桐不凡”一样,断断续续,字字句句,无一不是喻体,无一不在写“真人、君子”的“雅量高致”。这种借蝉喻人的写法是十分巧妙的,也是很自然的。
从用字上看,诗人用“栖”“饮”“出”“流”等动词,对蝉作了栩栩如生的描写,把蝉的日常生活习性及特征表述得淋漓尽致。诗人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廉”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疏桐之高洁、风露之高雅。这里“高居”“高士”“高致”“高洁”“清露”“风雅”一气呵成,对后人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如“高士”“高人”“高洁”“超凡”之类的形容词汇,在后人的诗文中是经常出现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蝉的道德品质的赞美,并借物抒情,抒发了自己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其实诗人在咏蝉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是以蝉来表明自己虽至于污浊之地,却能“出污泥而不染”,要像蝉一样保持清白与高洁。
《蝉》这首诗作者托物寓意,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感情。
虞世南的蝉表达的感情是: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虞世南的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奖励写回答共9个回答
小白家里小白
聊聊关注成为第1042位粉丝
虞世南的《蝉》一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原诗:
《蝉》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扩展资料: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表达了个人对钱的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诗,诗人以蝉自喻,体现出自己的清高和老成慎重,也未尝夹带了一点自傲之情
《蝉》思想感情
这首诗其实蕴含着两层思想感情
首先来讲一下字面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后面就是隐藏的思想感情啦,首先要明白《蝉》的创作年代、那时发生的事情,由此可知这首诗是写给的,虞世南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其实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不喜勿喷,谢谢大家阅览~
写出了虞世南高尚的情和不向势力屈服的志气。
表达了诗人对蝉的喜爱
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
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蝉这首诗以蝉在梧桐树上鸣叫声传得很远并不是因为吹来的秋风,而是它所处的位置高,表达了诗人的的心声:品格高尚的人他的名声自然传播的很远而不必凭借外来的力量
蝉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作者对蝉的无限喜爱
虞世南:初重臣,诗人、书法家
垂饮清露(1),流响出梧桐(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
【注释】
(1)垂:,人的帽子上或旗杆顶上的缨子;垂,缨子下垂部分。因蝉口部吸管有触须下垂,像人的帽缨。此处用来形容栖附在高树枝上蝉用口吸管吸露的样子。
(2)流响:发出的阵阵蝉鸣声,持续不断、流转动听,传向远方。
(3)藉:依赖、凭借。
【赏析心得】
这是一首咏物明志诗,明写蝉,实写人,言简意赅,实可视为作者夕阳时的人生自我评价。首两句“垂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写出了蝉垂埋头而饮的是清露。垂本是表示官宦的身份,“垂”今饮“清露”,说明为官清廉。蝉抬首发出阵阵鸣声,透过秋天高大梧桐稀疏的树叶,不断地送往远方。末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说的是蝉居高发音,传播自远,并非凭借秋风等动力作用来送鸣声。
世南入唐,已是六十花甲之年,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任职,已近七十古稀,他历经陈、隋、唐三朝,通过比较,深知当朝(唐朝)进入难得盛世,庆幸自己夕阳人生喜逢开明君主。尤在贞观年间,凡遇太宗有过失,他就像秋蝉一样发出鸣声,犯颜直谏,结果是多为采纳,甚得亲礼,有助于贞观开明之治,故太宗赞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唐代咏蝉之诗出色者,数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等,号为“三绝”。艺术成就各有所长,但后两者的格调远不同于世南之咏。“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狱咏蝉》),骆宾王身陷禁所,发出的是患难蝉鸣自辩高洁;“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李商隐怀才不遇,发出的是牢骚蝉鸣,哀中有“恨”。而虞世南的蝉咏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登高远瞩,清明廉洁,自能声誉远播,闻名遐迩,而无须外力帮助。在这里,虞世南似乎忽略了一个因素,其蝉鸣之所以与骆宾王和李商隐蝉鸣的命运不同,那就是他有幸遇上了一个开明的时代和开明的君主。若是作者所谓的秋风不含有帝王之力,那在封建时代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末句写“端不藉秋风”,似更为妥帖。试问:吹的是陈后主和隋炀帝时代的秋风,他的蝉鸣有这么幸运吗?
《蝉》首诗是由唐代作家虞世南写的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蝉》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世的品格。
《蝉》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世的品格。
情感: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
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
《蝉》一诗咏物言志,借蝉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高洁清远的志趣。全诗描绘了蝉在形体、习性和声音上的特点,表现出蝉栖高饮露、鸣声高远等特点,将蝉人格化为高标逸韵的高洁之士,实际是诗人在以“蝉”自况。
《蝉》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热情赞美那种高尚、洁身自好的人格)的思想情怀。
《蝉》虞世南(唐)垂蕊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于是,男的蝉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与才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蝉》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世的品格。
《蝉》是唐虞世南的写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蝉自喻,表达了自己高洁清远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