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_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成语
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_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成语
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_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成语
尤克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姬旦《诫伯禽书》: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亲戚故人没有发生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王阳明《示宪儿》。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朱柏庐《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古代家庭里都是以百善孝为先来教育子女,食不言寝不语这是常见的家规,比较严格一些的高门大户会有更加分明的家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这些都是古代的规矩,犯了家规不是跪就是打,棍棒出孝子这些俗语很多都是来自古代家规中。
孟母三迁
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大众广庭之下,不要责备孩子,已经知道错误了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
古代的大家庭都是有家规家风的,严格的家法来教育后代,让他们饱学诗书,将来才能够出人头地,普通家庭就没什么教育方法了,就是简单的劳作而已。
比如孟母三迁,比如欧阳修的母亲,在地上用树枝教孩子识字!比如岳飞的母亲刺字精忠报国!等等!很多!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母亲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留下了很多的典故比如说岳飞当母亲给岳飞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孟母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的孟母三迁的典故。
比较经典的就是岳母刺字和孟母三迁了。
有名的就是历史上的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的故事源远流长。
以下成语典故讲述母亲教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讲述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2、画荻教子:讲述了欧阳修先生的母亲用画荻教育他如何懂得自尊自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并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岳母刺字:讲述了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上了“尽忠报国”四个字。
这些成语典故都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儿女孝敬的重要性,是传统文化中的珍贵财富。它们鼓励人们尊重母亲、感恩母爱,珍惜亲情和家庭的温暖。
母亲教子的成语典故在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体现了文化中崇尚家庭和谐、尊重家庭教育的传统价值观念,同时也彰显了文化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家庭教育的精神特质。这些典故总结了母亲教育子女的智慧和经验,传承了文化中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后代子孙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人重视家庭教育和传统美德的观念。这些典故激励着人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牢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没有任何一个家长,不希望子的孩子成才。但是,如何教育好孩子呢?我们看到古代的父母有很多教育孩子的典故,不如去借鉴一下吧,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教育孩子的典故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教育孩子的典故
一、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二、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断机》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江夏黄香。”
四、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家长教育孩子的建议
1要学会拒绝孩子
不要什么东西都给孩子买,及时要买,也要培养孩子一个有偿的意识,比如说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相应的奖励,一味的索取不可取!
2、正确对待金钱观念
孩子接触金钱是迟早的事,家长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这样在后期小孩子接触金钱时,不会那么盲目乱花钱。
3家长要以身作则
好吃懒做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吃苦耐劳的孩子,所以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以身作则,切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
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一、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文明、礼貌的行为处理事情,让孩子从小学会礼貌待人。教育孩子,从提高自己的素质开始。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模仿身边的人或事物, 因此,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平时,我们家长的所作所为,孩子们都在看着,同时也会影响孩子,我们应该用良好的环境和榜样去影响、熏陶孩子。
二、 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与生俱来就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和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参与其中,获得体验与成功的,我们不妨给他适当地创造这种机会。
平时可以让孩子洗一些小的东西,比如自己的饭碗、手帕之类的物品。洗不干净的时候,过后我们可以偷偷再洗一次,但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得肯定地表扬他们。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可以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好。适当的鼓励和赞赏,可以强化良好的学习行为,防范不良行为的养成。俗话说“一句鼓励话,胜过 百句骂。”确实,比起批评和指责,“鼓励”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更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我们应该拿放大镜来发现孩子的良好习惯,并给予及时鼓励和赞扬。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需要家长不断地督促和,还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过长年的积累,才能形成好的习惯。
三、多听听老师的建议,多和家长们交流教育经验
孩子在读书期间,老师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经常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把在家中的不良表现也诉之于老师,和老师探讨如何教导孩子克服不好的习惯,使其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纠正。这样老师也能 够更全面地了解我的孩子,更有利于她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寻找一种更适合我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把自己近段时间促进孩子进步、行之有效的新经验与方法讲给家长听,同时也会从对方那里获取不一样的教育方法,以备往后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借鉴。
猜你喜欢:
1. 十个教育孩子的励志故事
2.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3.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4. 教育孩子的经典励志故事
5. 古代教育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