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生格言 > 正文

寻隐者不遇的注释和诗意_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的意思

人生格言
日期·2025-01-05 10:22

古诗《贾岛·寻隐者不遇》诗词注释与赏析

贾岛·寻隐者①不遇

寻隐者不遇的注释和诗意_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的意思寻隐者不遇的注释和诗意_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的注释和诗意_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的注释和诗意_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的注释和诗意_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的意思


松下问童子,

言②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②言:回答说。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诗。寥寥二十字,包含了三番问答。诗人初问童子时,满怀希望。得到答复后,便觉失望。得知隐者就在山中时,诗人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直至后“云深不知处”,就失望,无可奈何了。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同时,诗人将场景放置于松树之下,所寻找的人又置身于白云之间,这一松一云,一青一白,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这种形象恰如云山深处的隐者,风骨洒脱,游走无痕。诗人语言质朴,用字锤炼,事虽平淡,其意深远。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寻人不遇之事,在诗人笔下却变得如此富有诗意。松、山、云,还有看不到的隐者,给读者创造了一个清幽自然、高远莫及的意境。

寻隐者不遇古诗意思解释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是唐朝贾岛的诗作。

译文如下: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和题意是什么?

1.作品原文

寻隐者不遇⑴

松下问童子⑵,言师采去⑶。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⑷。[1]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2-3]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2-3]

3.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寻隐者不遇》诗意画(6张)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4-5]

名家点评

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5]

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意思

寻隐者不遇有唐代贾岛和北宋魏野两个版本,唐代贾岛版的意思: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北宋魏野版的意思: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寻隐者不遇》原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注释

1、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2、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学生。

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寻隐者不遇》赏析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寻隐者不遇》作者介绍

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寻隐者不遇》原文

北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寻隐者不遇》注释

1、隐者:隐士,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这里指所谓的仙人。

2、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3、松花:松树的花。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4、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5、遍:一作“满”。

《寻隐者不遇》赏析

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

与贾岛诗相比,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在这首诗中,运用想象,想象自己寻找仙人不意进入了仙境,从而真象了一种闲逸雅致的仙境生活,突出了隐者的超然出尘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寻隐者不遇》创作背景

《寻隐者不遇》是北宋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想象自己寻找仙人不意进入了仙境,从而真象了一种闲逸雅致的仙境生活,由此而感所作。

《寻隐者不遇》作者介绍

魏野,北宋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今属河南陕县)人。不求仕进。宋真宗西祀时曾派使臣征召他,他以生病为由上表推辞。卒后赠秘书省著作郎。与寇凖、王旦往来酬唱。

世代为农,自筑草堂於陕州东郊,一生乐耕勤种,亲手植竹栽树,凿土引泉,将所居草堂周围环境布置得景趣幽绝,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其诗,多吟咏陕州风土人情、田园山水,诗风清淡朴实。诗格清苦。原有《草堂集》,其子重编为《巨鹿东观集》。

寻隐者不遇古诗全诗意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全诗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诗意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 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去。” 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的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的问答:“云深不知处。”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那么,“隐者”究竟何处“采”呢?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的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隐者”隐于“此山中”,则“寻隐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的知识分子一般热衷于“争利于市,争名于朝”,“我”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却离开繁华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究竟为了什么?当他伫立“松下”四望满山白云,无法寻见“隐者”之时,又是什么心情?这一切,都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寻隐者不遇的译文和注释

关于寻隐者不遇的译文和注释如下:

《寻隐者不遇》原文: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译文:

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注释:

1、隐者:隐士,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这里指所谓的仙人。

2、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3、松花:松树的花。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4、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而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后人激赏。魏野这首七绝的意境很像贾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与贾岛诗相比,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

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