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养生的根本方法,也是中心思想。
黄帝内经精辟100句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
黄帝内经精辟100句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
原话我也记不住了,其实说白了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你的作息按照日出日落安排,情绪向着平稳的状态调整,饮食向着素主肉辅转变,基本不多了。
内经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意思就是说人得病就是两种原因,要么得于‘阴’要么得于‘阳’。终结性的归纳。
八八就是男人的64岁,男人比女人衰老的要晚,《黄帝内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八八,则齿发去”,意思就是男性到了六十四岁之后,身体机能就开始下降,不会再有以往的经历了。七损八益
《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但其中的一些理论概念不太容易理解。阴阳应象大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许多中医养生的理念都是源于此。本文将阐述阴阳应象的本质,并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阴阳的起源阴阳是十分古老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易经》是阴阳思想的来源之一。阴阳理论主要讲述了两个相对而言的概念:阴和阳。阴代表冷、厚、湿、静、负向、内在,而阳代表热、薄、干、动、正向、外在。阴阳思想应用于中医中,是指对身体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观察和分析。中医认为,阴阳互为表里,关系密切,两者的平衡和谐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阴阳的应象阴阳应象是指阴阳之间的互动相应以及阴阳反应在自然界及人体内的具体体现。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就容易出现疾病。所以,维持阴阳平衡是中健的核心之一。阴阳应象在中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1.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也与阴阳有关。冷凉的食物会增加阴寒,而热燥的食物更容易引起阳虚。因此,在饮食调养时要注意阴阳的平衡,选用适宜的食物来调节身体。2. 疾病诊断中医诊断中,常常使用阴阳平衡与失衡的概念。例如,阳虚引起的病症有面色苍白、乏力、神疲等症状,而阴虚则可以表现为口干舌燥、口渴等症状。3. 物治疗中的使用也要考虑阴阳平衡。阳盛者不宜用热性物,阴虚者不宜用寒性物。在配方中要注意平衡各种阴阳属性的物的使用。结语阴阳应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在中医中广泛应用于饮食调养、疾病诊断和物治疗等方面。对于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五:心、肝、脾、肺、肾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阴阳并气不定,四不治也;
形赢不能服,治也;
信巫不信医,三、五运六气六不治也。
出自《史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部医学理论专著,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部冠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经》中引用了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如《上经》、《下经》、《揆度》、《奇恒》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写的。
《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其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获得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黄帝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古代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钻研之,深得其精要,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腑经络学说。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以黄帝和上古医学先知岐伯等人,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了重要的医学理论。这一著作是集多人的力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中医界理论的“百家之言”。其后,《黄帝内经》就被历代医家视作无上的经典。成为从古至今中医学不可背离的“立医之本”。据考证,由于当时的学术风气十分活跃。很多有所见解的人都把自己的观点诉诸文字、著书立说。医学界许多有见地、医理精深的医学家则共同著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著作,这些都是非常完备而且见解高深的医学宝典,其间虽然也受到了儒家、道家、阴阳学家的影响,但是由于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并存在着临床实践对于理论的使用和验证,与普通的哲学学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这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的理论已经基本完善,从此,就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今昔对比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一部《黄帝内经》,另外六部著作已经佚失了,但从其内容和成就来看,的确非同寻常。很难想象,这样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却只占同等水平的医学理论著作的七分之一,中医学的丰厚底蕴令人惊叹。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中的一和其他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洛,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四的关系,以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着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
【本章要点】
一、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根本的因素是人体正气的不足,提出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论点。
二、指出外感致病因素、致病的传变次序以及由表传里的各种病变。
三、说明精神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影响内的发病情况。
四、提出对内外三部发病的治疗原则,特别是“毋逆天时”的治则。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①。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②,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着著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③,邪气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月真月真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著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④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⑤,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月真胀,月真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积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岐伯说:邪气留著在孙络而成的积症,能够上下往来活动,这是积聚著于孙络之处,因其孙络浮浅而松弛,不能使其固定不动,所以可在肠胃间往来活动,若有水出现,则发生濯濯的水声,有寒则出现腹部胀满、雷鸣、相互牵引,所以不时有刀割样的疼痛。邪气留著在阳明经脉而成的积症,则位于脐的两旁,饱食时则积块显大,饥时则显得小些。邪气留著在缓筋而成的积症,其形状表现与阳明经脉之积症相似,饱食则疼痛,饥时则不疼。邪气留著在肠胃之膜原而成的积,其疼痛时向外牵连到缓筋处,饱食时则不疼,饥饿时则疼痛。邪气留着在伏冲之脉而成的积症,以手按其积块则手心中有跳动的感觉,举手时则觉有一股热气下行于两股之间,好似用热汤浇灌一样的难以忍受。邪气留著在膂筋而成的积,在肠胃后方,饥饿时积形可以见到,饱食后就见不到,也摸不着。邪气留著在输脉而成的积症,就会在脉道闭塞不通,津液不能上下流行,致使毛窍干涩壅塞。这些都是邪气从外部侵犯到内部,从上部而传变到下部的临床表现。逆天时,是谓至治。
【注释】
②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③缓筋:指足阳明之经。
④厥乃成积:寒气上逆,气机不畅,逐渐形成积。
⑤足悗:指足部出现酸疼,活动不利的一种症状。
黄帝问岐伯道:关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风、雨、寒、暑、清、湿等外邪的侵袭,以及喜、怒等情志内伤有关。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内受伤;风雨之邪,则伤人体的上部;清湿之邪,则伤人体的下部。上中下三部所伤之邪气不同,我想知道这些道理。
黄帝说:我本来对千变万化的病变不能尽数了解,所以请教你,希望你把其中的道理全部告诉我。
岐伯说:正常的风雨寒热,未形成致病邪气,一般是不会伤害人体而致病的。突然遭遇到疾风暴雨而不生病的,是因为人的身体健壮,正气不虚,故单方面的邪气也不能致病的。凡疾病的发生,必然要身体虚弱,又受到了贼风邪气的侵袭,两虚相合,才能发生疾病;如果身体壮实,又遇到四时正常气候,大多数人肌肉坚实而不发生疾病。所以说凡是疾病的发生,决定于四时之气是否正常,以及身体是否虚弱,若正虚邪实,就会发生疾病。邪气一般都根据其性质不同而侵袭人体的一定部位,随其处所的不同,而命以不同的名称,总的来说从纵向的分为上、中、下三部,从横向的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
所以虚邪贼风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由于皮肤的松弛而致腠理开泄,腠理开则邪从毛孔而入侵,侵入后则逐渐向深处侵犯,这时会出现寒栗,毛发竖起,皮肤疼痛;邪气滞留不散,则渐渐传入到络脉,邪在络脉的时候,肌肉可出现疼痛,若疼痛时作时止,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邪气滞留在经脉之时,就会出现洒淅恶寒,并经常出现惊恐的现象;邪气滞留不散,可传入并伏藏在输脉,当邪气留滞在输脉的时候,因六经之腧穴均在足太阳经,故六经之气因被邪气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因而四肢关节疼痛,腰脊亦强硬不适;邪气滞留不能祛除,则传入脊里的冲脉,邪气侵犯到伏冲之脉时,则出现体重身痛的症状;邪气滞留不能祛除,进一步传入并伏藏在肠胃,邪在肠胃的时候,则出现肠鸣腹胀,寒邪盛则肠鸣而泄下不消化食物,食不消化,热邪盛则可发生泻痢等病,邪气滞留而不能祛除,则传到肠胃外面的膜原之间,留著于血脉之中,滞留不去,邪气就与气血相互凝结,日久生成积块。总之,邪气侵犯到人体后,或留著于孙脉,或留著于络脉,或留著于经脉,或留著于输脉,或留著于伏冲之脉,或留著于膂筋,或留著于肠胃的膜原,或留著于缓筋,邪气浸泛滥,是说不完的。
黄帝说:积病开始发生到形成,其原因是怎样的?
岐伯说:积病的开始,是受到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寒邪逆而上行,于是产生积病。黄帝说:寒邪造成积病的病理过程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寒邪造成的厥逆之气,首先便是足部痛滞不利,继而由足部的痛滞而发展到胫部亦寒凉,足胫发生寒凉后,就使得其脉凝涩,血脉凝涩不通则寒气进而向上侵犯到肠胃,肠胃受寒则发生胀满,肠胃胀满就迫使肠胃之外的汁沫聚留不能消散,这样日复一日,就逐渐发展形成积病。又因突然的暴饮暴食,使肠胃过于充满,或因生活起居不能节慎,或因用力过度,均可使络脉损伤。如果上部的络脉受到损伤,则血随伤处外溢,而出现衄血;若下部的络脉受到损伤,则血随伤处内溢,而出现便血,若肠外之络脉受到损伤,则血流散到肠外,适逢肠外有寒邪,则肠外的汁沫与外溢之血相凝聚,则两者合在一起,凝聚不能消散而发展成积病。如果突然外感寒邪,内伤忧思、郁怒,则气机上逆,气机上逆致使六经的气血运行不畅,阳气温煦的作用受到影响,血液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形成凝血,凝血蕴里不得消散,津液亦干涩不能渗灌,留著而不得消散,于是积病就形成了。
黄帝说:病发生在内,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岐伯说:忧愁思虑过度,则心受伤,外感寒邪再加饮食寒冷,会使肺受伤;忿恨恼怒过度,则肝受伤;酒醉后行房,汗出而受风,则脾受伤;用力过度,或行房后汗出浴于水中,则肾受伤。以上就是内外三部发生疾病的一般情况。
【学究】
身体出现疾病来源于外邪和情志的变化,本文在这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黄帝内经》被称为的奇书 ,之所以被称为奇书,这是因为在那个 科技 不发达的时代,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却非常先进,这其中所阐述的许多理论,迄今现代科学仍无法解释,只有少部分医学理论才刚刚被现代西方医学所涉及。如:医学物候学,医学地理学等,但仍有很多理论至今仍是个谜。
四、神奇的针灸治疗很多人都说《黄帝内经》适用于专业的人士,但其实它更加适用于我们普通人,因为它是 养生 宝典,是本中医理论书籍。
在翻看《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老哥发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俗语,很多人只知道这个俗语,却不知道出自何处,原来就出自《黄帝内经》
这一句看似简单,实则透露了年龄真相,并且也再次证明了《黄帝内经》中泄露生命密码!
所谓“女7男8” ,是指女子每隔7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改变;而男子是每隔8年会出现一次生理上的大变化。《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在讨论人的生育能力时,首次提出这一观点。
七七就是女人的49岁,女人一般到了49岁,就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衰老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黄帝内经》说的没错,古人那时候就揭露了生命的真相,这就是《黄帝内经》的神奇之处,关键是它能适用于我们平时的生活,并不是只有医学家才能用。
黄帝内经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也可以进行预防。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身体上的一些问题,便可以翻看黄帝内经,从而进行解决。这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宝典,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治病的法子,还是一本智慧之书。
不过很多人觉得原始版《黄帝内经》上面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老哥我读的是这本原文译文彩色图解版的《黄帝内经》,书中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翻译成我们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还有精美的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了解书中的含义。
读《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代秘方之术,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再对照黄帝内经里的七十卷,一一对应。
所以,早点读懂《黄帝内经》,才能更好了解 养生 之术! 这本原文译文彩色图解版《黄帝内经》才49块钱,也就是一包烟钱,就可以学习到古人的伟大 养生 智慧,让你受益终生!可以买来自己阅读或者送礼,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2020年读完的第96本书
时间:2020.7.15耗时7小时
感想:先谈谈突然想学中医的由来,之前两个多月一直在研习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易经》和《道德经》,然后从中了解到关于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基础知识,没想到这一块在几千年前的中医里面就运用到了,抱着好奇的心态也就想学习学习古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生而为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不了解内在五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它们的功能和如何工作,好像有点说不过去。也就是要了解自己首先得了解这些器官,以后自己要是哪里不舒服还能说出个所以然,对症下,自医自足。还能学习如何养身,遵循四时养身,顺应自然规律,了解人体生命周期,衰老的过程,影响寿命的因素,延长寿命的秘诀,神奇的针灸治疗法,以及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法,如牙疼、失眠和等。
学习了解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与腑,腑与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一、五六腑及功能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心主血、肝藏血、肾藏精、肺主气、脾主运化
十二经络除了以上五六腑的11经络之外还有一个心包经。一个经络刚好对应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时辰当更。
二、精、血、气、津液
体质反映了人的生命活力,而维持生命活力的基本物质则是精、气、血、津液等。腑、经络、形体虽是形成体质的结构基础,但也必须在精、气、血、津液等充盈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这些基本物质产生并贮藏于腑,由经络运行内外,而充实于形体。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是气岐伯说:喜怒、风雨、清湿三种邪气的性质不同,或病先生于阴分,或病先发生于阳分,请让我讲一讲它的大概情况。凡喜怒过度的,则内伤五,五为阴,所以说伤则病起于阴;清湿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下部虚弱之处,所以说病起于下;风雨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上部的虚弱之处,所以说病起于上。这就是所说的邪易犯的三部。至于邪气在人体浸后的发展变化,其复杂的情况是难以数计的。候变化的空间因素。
作为一种外治方法,针灸是通过人体体表的腧穴、经络来激发人体经络系统的调整作用,以调节腑功能活动,调节气血盛衰,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对那么多的穴位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太阳穴和人中在哪,其他不太清楚,今后可以继续深入学习中医,学习养身之道!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说:你说得好。这些病症怎样治疗呢?岐伯答道:审察其疼痛的部位,就可以知道病变所在,根据其症候虚实,运用补虚泄实的方法治疗,同时也不要违背四时气候规律,这就是的治疗原则。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一阴一阳一,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句话讲什么?讲的就是黄帝的一生。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开头句能用一句话二十四个字把人的一生概括得如此惟妙惟肖形象生动的只有古文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