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
田园诗胡秉言六绝·田园小记(一)
田园诗胡秉言六绝·田园小记(一)
田园诗胡秉言六绝·田园小记(一)
晋宋时期陶渊明开创的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样式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5首和《桃花源诗》是其代表作品。其中,《归园田居》通过牧歌式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诗人弃官归隐、摆脱仕途后无限轻松愉快的心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桃花源诗》是田园诗的一个发展。从田园到桃花源,反映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探求。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上自然淳真,富有意境,韵味隽永 ,读来好似一股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它的出现,不仅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田园诗 - 胡秉言
六绝·田园小记
(一)郭外青山郁郁,篱边茉莉飘香;金樽敬待知己,草舍宫商绕梁。
(二)季月鸢飞燕舞,山幽绿树红花;游离旷野深处,路转溪桥蜗家。
(三)倚栏天暗,收尽山亭晚风;淡月如钩远挂,佳人巧弄笛横。
(四)夜半熏风暗动,惊虫慢诵纷鸣;和衣静眠花谢,细雨无声润情。
(五)夜阑星繁满天,萤虫闪闪飞翩;闺室宿榻依旧, 院落深深戸栓。
(六)阳春广布德惠,万物早生翠辉;云淡风清吻面,花鲜数朵芳菲。
(七)寻春享尽芳草,淡淡鹅黄漫摇;紫燕蹁跹劲舞,鱼鸭戏水逐潮。
(八)凭风舞动心弦,奕奕逍遥欲仙;细雨沙沙普度,贤德雅馥幽兰。
(九)草木知春早生,桃樱欲动初红;杂英卖弄妖秀,韭嫩萱青露莹。
山水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游仙诗
是指诗人在想象中游历神仙世界以抒发脱离尘俗情怀的诗作。
沈约、谢朓、王融、任昉、范云、萧衍、萧琛、陆机
南朝竟陵八友的诗歌因与齐、梁诗或永明体诗的关系素来遭受诸多批评.他们表现声色、采丽竞繁、玩情弄性与感怀兴寄、平易自然,构成了自我诗歌风格的复杂状态.同时,竞陵八友发展了谢灵运山水诗清新而富有情韵的一面,淡化玄理而亲和自然,使山水诗更具山水的韵味.其八人为沈约、谢朓、王融、任昉、范云、萧衍、萧琛、陆机
山水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游仙诗
是指诗人在想象中游历神仙世界以抒发脱离尘俗情怀的诗作。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1]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本 名
王维
别 称
王右丞、诗佛
字 号
字摩诘
号摩诘居士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出生地
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市)
出生时间
701年,一说699年
时间
761年
主要作品
《王摩诘文集》等
主要成就
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
信 仰
官 职
尚书右丞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十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3卷。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只以十人之力,一年多的时间内就编成。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当时朱彝尊已有“业经进呈,成书不说”之叹。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这些也都是当时一般官修书不愿深究的积习。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全唐诗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全唐诗释义:总集名。清康熙时彭定求等编。九百卷。收唐、五代诗歌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残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二千八百三十七人,大致按时代前后排列,并附作者小传。是收录唐代诗歌最完备的总集。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十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3卷。
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接着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为〈补遗〉、〈词缀〉。
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外编》,收集了上毛河世宁(市河宽斋)的《全唐诗逸》3卷,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收诗104首,孙望《全唐诗补逸》20卷、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等4种。另外,刘师培有《全唐诗发微》,岑仲勉有《读全唐诗札记》。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
文章四友——指初唐时的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世号“崔李苏杜”。四人以文章齐名,人称“文章四友。”文章四友创作了大量的近体诗,探讨了近体诗的格律、声病、对仗等因素,对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四友中成就的是杜审言。
2,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武后、高宗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四位诗人。他们同时以文词齐名,号为“四杰”。主要成就:他们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都市,从台阁走向江山和大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律由他们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主要是王、杨),别具特色的歌行在他们手中(主要是卢、骆),显得纵横奔放,激越飞扬,笔调灵活。当然,其作品还未完全摆脱六朝绮丽的风习。其中以王勃成就,有代表作品(略)。四杰的作品在题材、感情及艺术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手中开始形成。
3,旗亭画壁——盛唐开元时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去酒楼(旗亭即酒楼)饮酒,看到酒楼中姑娘所唱歌词中有当时人的诗,就打看谁的诗被姑娘们唱的多谁就获胜。前三曲为王昌龄的二首绝句和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涣就预言最漂亮的姑娘所唱的歌词必是自己的,否则甘愿拜王昌龄、高适为诗。结果那个姑娘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所唱王昌龄的二首诗是《芙蓉楼送辛渐》和《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高适的诗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旗亭画壁的故事出自晚唐长庆时人薛用弱的《集异记》。
4,诗佛——指盛唐诗人王维。王维笃信,诗负盛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心思想: 虽然不免隐士气,但写得格调清晰,富于生活气息, 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名词解释1.暝:日落,夜晚。 2.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 3.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4.新:刚刚。 5.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6.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欢笑声。 7.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8.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 9.随意:任凭。 10.春芳歇:春芳:春草;歇,消散、逝去。 11.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2.留:居。 1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1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15.全文中心: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幽静的山中刚刚下过一场雨,天气就像晚来的秋天似的。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穿过,远方仿佛有清泉击石之声。 竹林中不时传来一阵阵喧笑,那是洗衣的女子结伴而归。溪中的莲叶摇曳,是渔船沿水下行。春天的芳菲虽已消散,但秋景亦佳,我自可留连山中。
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穿过,远方若隐若现清泉击石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