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早安心语 > 正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6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

早安心语
日期·2024-11-18 10:07

三黑和土地教案

【 #教案# 导语】《三黑和土地》这首诗歌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6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6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6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6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他又在打算:

明年要跟人合伙,

把地浇得肥肥的,

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__________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2、出示课题,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构梳理:

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小标题示例: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师生共学诗歌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预设: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②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①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

②赏析这两节诗。

预设:这两节诗描绘的是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两节诗都用“恨不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切地想到土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庄稼是农民的希望,他们爱土地无非是为了庄稼,所以他们就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尝”是味觉,“躺在土里试一试”是触觉,比较空说“想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实多了,情感也丰富多了。总之,诗人用这两节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爱土地、爱庄稼的情感,也表现出他们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③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过渡: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现在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

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

(2)教师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

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就是这样”指的是诗歌前三节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

②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的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

3、教师学生学习第三部分,感受三黑现在与以往的不同。

过渡:当三黑真正拥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在珍贵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当他看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朗读第9—12节诗,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①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读,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问题一预设:比喻句——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荞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

问题二预设:诗歌的第10—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对比,从这个对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黑现在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教师可以学生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比较着阅读,再鼓励学生畅谈自己从比较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示例:

三黑小时候喜欢蝈蝈儿,但是由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蝈蝈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心里很委屈。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蝈蝈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蝈蝈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蝈蝈儿。从这个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农民的生活自由了,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

4、学生自学第四、五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的心情多么欢快啊!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请同学们借鉴学习前面内容的方法自学两部分。

(1)学生朗读第13—14节诗,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三黑有什么打算?(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个打算: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第14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②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视亲情。)

③试着分析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的缘故。)

(2)学生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点明中心的诗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明确:“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体现了这一点。诗歌部分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所有农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第四部分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光明,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则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甜,不仅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里的蝈蝈儿也因为甜叫得更欢了。

(4)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小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希望。当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后,三黑做的是“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的荞麦开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听的是蝈蝈儿鸣叫,心想的是“打完场赶着送公粮”。这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无不闪耀着“翻身人儿”的喜悦、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三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收获。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积累。

【篇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学生我感觉到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xx届,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荞麦耙地痒抓抓蹚坏闺女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播种,蝈蝈和童年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反义词: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板书: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五、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

6怀念母亲 (季羡林)

【 #教案# 导语】《三黑和土地》这首诗歌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他又在打算:

明年要跟人合伙,

把地浇得肥肥的,

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__________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2、出示课题,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构梳理:

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小标题示例: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师生共学诗歌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预设: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②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①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

②赏析这两节诗。

预设:这两节诗描绘的是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两节诗都用“恨不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切地想到土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庄稼是农民的希望,他们爱土地无非是为了庄稼,所以他们就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尝”是味觉,“躺在土里试一试”是触觉,比较空说“想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实多了,情感也丰富多了。总之,诗人用这两节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爱土地、爱庄稼的情感,也表现出他们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③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过渡: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现在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

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

(2)教师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

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就是这样”指的是诗歌前三节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

②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的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

3、教师学生学习第三部分,感受三黑现在与以往的不同。

过渡:当三黑真正拥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在珍贵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当他看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朗读第9—12节诗,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①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读,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问题一预设:比喻句——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荞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

问题二预设:诗歌的第10—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对比,从这个对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黑现在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教师可以学生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比较着阅读,再鼓励学生畅谈自己从比较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示例:

三黑小时候喜欢蝈蝈儿,但是由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蝈蝈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心里很委屈。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蝈蝈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蝈蝈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蝈蝈儿。从这个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农民的生活自由了,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

4、学生自学第四、五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的心情多么欢快啊!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请同学们借鉴学习前面内容的方法自学两部分。

(1)学生朗读第13—14节诗,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三黑有什么打算?(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个打算: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第14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②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视亲情。)

③试着分析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的缘故。)

(2)学生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点明中心的诗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明确:“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体现了这一点。诗歌部分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所有农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第四部分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光明,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则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甜,不仅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里的蝈蝈儿也因为甜叫得更欢了。

(4)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小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希望。当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后,三黑做的是“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的荞麦开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听的是蝈蝈儿鸣叫,心想的是“打完场赶着送公粮”。这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无不闪耀着“翻身人儿”的喜悦、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三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收获。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积累。

【篇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xx届,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荞麦耙地痒抓抓蹚坏闺女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播种,蝈蝈和童年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板书: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五、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教学重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六年级语文 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宇宙生命之谜》知识点

一、我会写 组词

谜mí(猜谜、灯谜、 谜语 )

尚shàng(尚且、和尚、尚未)

氧yǎng(氧气、缺氧、氧化)

倾qīng(倾角、倾斜、倾倒)

揭jiē(揭开、揭穿、揭发)

斑bān(黑斑、斑点、斑白)

燥zào(干燥、枯燥、口干舌燥)

漠mò(沙漠、冷漠、漠不关心)

磁cí(磁场、磁性、磁卡)

御dǐ(抵御、防御、御寒)

素sù(朴素、色素、素食)

培péi(培养、培育、栽培)

奔bēn(奔走)bèn(投奔)

薄bó(单薄) báo(薄纸)

着zhuó(着陆)zháo(着火)

三、 近义词

猜测——推测发达——先进起源——发源

提供——供给适合——适应足够——充足

分析——解析决定——决心枯萎——干枯

环绕——围绕抵御——抵抗探索——探究

沧海一——九牛一毛

四、 反义词

猜测——坚信发达——落后吸引——排斥

紧密——疏远足够——缺乏相似——迥异

相信——怀疑揭开——遮盖干燥——湿润

稀薄——浓厚遥远——邻近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故宫博物院》知识点

一、易错字读音

矗立(chù)(áo)湛蓝(zhàn)

琉璃(liú)蟠龙(pán)中轴线(zhóu)

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檀木(tán)

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

肃穆(mù)奏极(zòn)额枋(fāng)

藻井(zǎo)矫健(jiǎo)妃嫔(pín)

翊坤宫(yì)迥然不同(jiǒng)

模:mó(模型)mú(模板)

难:nán(难题)nàn(难民)

三、近义词

玲珑——精巧独特——独到宏大——宏伟

精美——精致矫健——强健雄伟——雄壮

壮丽——壮观绚丽——瑰丽庄严——庄重

和谐——融洽矗立——屹立/耸立/挺立

迥然不同——截然二、多音字不同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四、反义词

玲珑——粗糙宏大——渺小威武——懦弱

完整——残缺精美——粗劣统一——分裂

集中——分散笔直——弯曲矫健——蹒跚

明显——模糊拥挤——宽松

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五、理解词语

宏大:巨大;宏伟。

集中: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来;把意见、 经验 等归纳起来。文中指故宫建筑群整体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俗称:通俗地叫作。

矗立:高耸地立着。

矫健:强壮有力。

绚丽:灿烂美丽。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肃穆:(气氛、表情等)严肃而恭敬。

迥然不同:形容相很大,完全不同。迥然:形容别很大。

井然有序:指整齐而有秩序。井然:形容整齐的样子。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桥》知识点

生字组词:

咆:咆哮咆哮如雷

哮:咆哮哮喘

嗓:嗓子嗓门嗓音哑嗓尖嗓

淌:流淌淌血淌汗淌口水

哑:沙哑哑语聋哑哑口无言哑然失笑

揪:揪住揪心揪扯揪耳朵

呻:无病

废:废纸废水荒废废墟废寝忘食

多音字:

折:zhé打折zhē折腾shé折本

没:mò没落méi没有

形近字:

咆(咆哮)跑( 长跑 )

(员)堂(课堂)

淌(流淌)倘(倘若)

哑(沙哑)碰(碰撞)

揪(揪心)瞅(瞅见)

废(废水)泼(活泼)

词语解释: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文中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惊慌:害怕慌张。 造句 :洪水来时,大家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应对。

狞笑:凶恶地笑。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造句:小孩子一开始学走路,总是跌跌撞撞的。

拥戴:拥护推戴。造句: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深受群众拥戴。

沙哑:(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文中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响声。

搀扶: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黎明——黄昏惊慌——镇定

清瘦——富态沙哑——清脆

放肆——拘谨痛苦——欢乐

部编版六年级 语文知识 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知识点

★ 六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

★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知识点

★ 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总结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1-5课)

★ 语文学习资料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所有古诗词

★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21-27课)

小学生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作者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小学生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作者 组

1山中访友 (李汉荣)

2山雨 (赵丽巨集)

3草虫的村落 (郭枫)

4索溪峪的“野” (曹敬庄)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5詹天佑

7彩色的翅膀

8中华少年 (李少白)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9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许申高)

11的听众 (落雪)

12用心灵去倾听 (顾周皓)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3只有一个地球

14鹿和狼的故事 (胡堪平)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西雅图)

16青山不老 (梁衡)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7少年闰土 (鲁迅)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

19一面 (阿累)

20有的人 (臧克家)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 (《诗经》)

春夜喜雨 (杜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天净沙·秋 (白朴)

太阳的话 (艾青)

白桦 (叶赛宁)

与诗同行

我们去看海 (金波)

致老鼠 (阎妮)

爸爸的鼾声

给诗加“腰”

诗中的“秋” (桂文亚)

第七组

21老人与海鸥 (邓启耀)

22跑进家来的松鼠 (斯克列比茨基)

23一头战象 (沈石溪)

24金色的脚印 (椋鸠十)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25伯牙绝弦

26月光曲

27蒙娜丽莎之约 (王克难)

28我的舞台 (吴霜)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选读课文

1林海 (老舍)

2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3小抄写员 (亚米契斯)

4城市之肺 (索科洛夫)

5军神 (毕必成)

6我们的方阵

7军犬黑子 (吴若增)

8看戏 (叶君健)

注:带是略读课文

很高兴能为您回答,能为您回答是我的荣誉,您的采纳将是我无限向前的动力,如果您认可我的,请及时采纳,点选您问题页右下角的“采纳为满意”,问题就完美解决了,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文

1 桂林山水

2 林海

3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积累.运用一

4 开国大典

5 荔枝

6 狱中联欢

7 梅花魂

8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9 只有一个地球

10 宇宙生命之谜

积累·运用三

11 长征

12 争画

13 一夜的工作

14 我的战友邱少云

积累.运用四

15 古诗两首 (泊船瓜洲,游子吟)

16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7童年的发现

积累.运用五

18 鸟的天堂

19 场雪

20 索溪峪的“野”

21 鹿和狼的故事

积累.运用六

22 凡卡

23 小抄写员

24 向命运挑战

积累.运用七

25 学弈

26 两小儿辩日

27 牛郎织女(一)

28 牛郎织女(二)

选读课文

1 生活是多么广阔

2 21世纪集锦

3 冬阳·童年·骆驼队

4 生命的林子

语文六年级课文人教版(上册)

六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

:pep../xiaoyu/jiaoshi/tbjxzy/kbjiaocai/xy6s/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第四小节也是!

第二小节也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1课课文

11 的听众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 。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晨,我蹑(niè)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支曲子。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溼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的听众……

小学生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二课所有的

1. 联想:雨,使这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曲又一曲优雅的,带着幻想色彩的小曲……

2. ①:有墨绿、翠盗dào(强盗、海盗、盗取)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②: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3. 引用,使文章更生动。

4. 使读者余味无穷。

是这个吗?

小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城市之肺》课文

回个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课作者是谁?

第13课是《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作者:芭芭拉·沃德和勒内·杜博斯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23课课后题

看字词句篇噻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朗读

意思是要一篇可以朗读的课文吗?那可以,六年级上册第二课:山雨。很美的一篇课文哦,网上也查得到哦~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