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注释。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这‘'就是兴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小伙伴,从而形成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支持型氛围,让学生真正拥有一个“能学”的环境,才会有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学习中,“说”是学生学习思维外显。那么,教师就可以以“说”为突破口,在课堂中创设的范围。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提倡“敢说”主要为性格内向的学生、为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开“放胆”的通道;对学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见,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大声说”旨在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人人说”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正确地说,流利地说,愉快地说”,促使学生不但乐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并要求趋于正确、完善。为达到通过“说”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索、研讨与创见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我教学《三打白骨精》,上课刚开始,我就忍不住给大家唱了几句“猴哥,猴哥……”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劲纷纷讲述他所了解的孙悟空故事和他眼中的孙悟空形象。于是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学生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三、 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
1.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
2.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
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四、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论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
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在《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平等的课堂氛围,多媒体的运用和教师适时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平淡而又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会如茉莉般淡淡的却又真真切切的亲人之间相如以沫的爱,在本节课的对话中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题是理解的开始,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构成对话。在《夹竹桃》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主动对课题产生了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夹竹桃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然后再组织班内交流,真正实现多元互动。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沟通与合作,可以说没有沟通与合作,就没有真正的对话教学,只有沟通与合作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
以上实践证明,只有师生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有效对话,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语文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苏较版教材有许多课文蕴含深刻的道理,在理解上对我们山区里的孩子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在探索中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能由学生自己品读、发现、总结、提炼,这样习得的知识才能印象最深,所感所想才能记忆持久。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呢?浅层次的初读表现在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夸赞嫦娥如何美丽善良,乐于接济穷人的品德上。对于嫦娥在遇到险境中透露出的人性美,学生读不透,理解肤浅。这个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追问:“乡亲们,你们想念嫦娥仅仅因为她美丽善良,常常接济你们吗?”再组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在思考的基础上给足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时间。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们深深认识到嫦娥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在逄蒙抢夺仙的险情下她还那么勇敢、机智,以至于情急之下吞服了仙,舍下了和睦美满的家庭生活。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合作交流中产生。
②在课堂生成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整个过程应该是富于思维的灵动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识能力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对一些教学中的问题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之间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这时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形成辩证统一的认识,从而对把握理解新教材更加丰富和全面。我教到《莫高窟》时,有位学生当堂质疑:“‘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为什么文中用‘她’来指莫高窟,而不用‘它’呢?”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生成的疑问,我没有急着给以正确的解释,而是将小问题“扩大化”,全体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她”是与“明珠” 这个词搭配使用的,有人说可能是莫高窟里彩塑多为女性的,有人说这是约定俗成的——因为“祖国”、“柳江河”等都用“她”来指代,还有人说这个词是书印错的……在意见的交锋中,再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论证观点收集充足的论据。,大家达成共识:敦煌莫高窟不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重要的藏经洞。她精美、高贵、神圣,如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又似一位端庄、美丽的女子,用“她”来指代,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鼓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仅进一步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与脉络,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认识结构。
3、教师要进教学情境的形式多样,比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实验情境等等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于低、中高年级的儿童,教师可以通过讲讲故事、做做游戏、直观演示等等的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行恰当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昭示了勃勃生机,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借鉴西方发达小学数学教学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欣慰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欣慰。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和点拨。
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1人,喜欢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16张学号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号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有效性
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课后,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不要只注意个别的学生。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
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的教学设计换取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的。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作,而且要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发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
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找一些典型的例题,学生如何分析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从问题入手,了解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然后再回头学生认真读已知条件,再学生回顾题目所涉及到的已学内容,一步一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其顺序就是:了解问题——分析题目告知的条件——解决办法和步骤。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三、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让学生与课本人物、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学《品德》课程来说,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设计:
一、走近生活,贴近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实践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例如教学《文明从我做起》这一活动时,我课前设计许多纸条,纸条上写有任务,首先让学生以抽签的形式接受任务,然后告知学生怎样完成任务,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实践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亲自体验生活,让学生了解文明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室、校园,而且体现在的各行各业。上课时把完成任务的经过、感想告诉大家。,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文明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明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文明就是一种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我要讲文明、文明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时,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限度的发展。
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当地的课程内容(地方课程),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街道、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旅游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
三、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创设情境。
情境可以传递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情感的冲突,情感的激荡,情感的升华。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比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时,我先设计一些线索:杭州—、杭州医院—医院、小钱—青年、小钱在病床上等待—在、小钱在病床上等待—青年在( )情况下捐献骨髓,然后把这些线索交给学生,学生初读课文时潜伏下海峡两岸血肉相连的情感。课后,我还送给学生一副对联:日月潭碧波凝翠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因此,教师要善于挽起和诱发学生对情感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去热爱祖国。
四、让学生参与实践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循序过程。它遇到好的环境,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退到原来的状况,甚至相反。同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接近生活,贴近,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当然,还需注意的是,实践活动的安排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无论是搜集材料、制作、还是考察,教师都要有布置、有展览、有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把空间留给学生,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问题三: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落脚点是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当代教育思想的影响,有效教学在主张教学效益的同时,关注人格形成、生命关照等在教学中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这里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即教养与教育,与成才的辩证统一。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又比如美国教育家加里.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就提出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等等。综合这些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描述,我们可以概括出有效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布卢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不是目的。比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都是不规范的目标表述。崔允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提出规范的教学目标四个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在前几年的专题讲座中我们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展开了。比如崔峦先生对语文《荷花》一课提出的教学目标(见某核心期刊2006年第10期第6页)是这样表述的:(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教师要想明确目标,就要在课前做到两个研究到位:一是研究教材到位――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结构,科学划分课时内容层次;二是研究学生到位――找准知识起点,理顺学生认知次序。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多次询问学生之后,学生仍然无动于衷,于是教师就把问题的呈现给了学生。这是因为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回答,老师把讲解给学生,效果会更好,效率会更高。也有很多老师认为让学生采用交流、互动的形式太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认为直接法是高效的教学方法。可是事实证明,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是不能转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的,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学生的“参与”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亢奋、激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静心默读,或全心朗读,或潜心思考,或积极争辩,或大胆陈述……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学生在主体参与的同时,还要加强合作学习。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表现为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交流情况。请记住:学生懂得一个知识,不是教师讲清楚的,而是学生想清楚的。3.有效教学是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为达成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比如我们榆次区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策略......>>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①在体会文本有困难时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五点做法。
(一)利用学生亲身感触,创设教学情境。
在《》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课件打出字幕:新华网5月12日电据台网测定,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接下来播放灾后损失的文字、和视频。由于对这场大学生们非常熟悉,就使得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二)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水中加盐能够增加水的浮力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了解到这一基础,就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增加物体的排水体积上,做好小潜水艇的沉浮实验上。
这一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基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本节课就是要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
(三)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在“观察水”的教学中,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或有色饮料)、白醋、糖水、水装在烧杯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在教学中,如果选择替代实验材料一定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也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实验课上可以问学生实验要控制哪些因素?实验时要提醒大家注意总之,课堂的高效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关键,也是防提优的关键。每一个想成为“名师”、“人师”甚至“”者应该在这一方面多做文章。些什么?以及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当学生在交流中词不达意时,特别需要教师及时的有效指导。
(五)通过及时复习,促使学生巩固科学概念。
教学过程是一个鲜活的动态过程。所谓“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学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要想上好一堂思想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提高教案的质量。思想课的特点决定了思想课教师永远都是“新教师”。所以,思想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国内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因此,在思想课教学的备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中,应该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思想性与时政性。 一、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基础情况,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二、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如何理解教材呢?步初读文本,掌握全貌,;第二步逐节细读,理解内容,;第三步统观全文,弄清观点原理,;第四步结合实际,确定重难点和双基。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例如:初二法律常识开篇课——前言,让学生弄清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我以书本第3页漫画“视而不见”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视而不见”,反思“视而可见”,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此人是知险而行,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思:“视而可见”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 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和点拨?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第二、关注个别异,设计不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异,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2.设计课堂练习分层。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教师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异,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通过分层练习,使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3.设计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将作业分为A、B、C三组。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通过分层作业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为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四、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如:你足智多谋,可以以“理”服人;你活泼好动,风趣幽默,可以玩中教,乐中学。总之,你是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五、备好教学方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这种形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 六、备时政。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调查,撰写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这样,思想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备课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教学研究者都在不断进行课堂观摩,在观摩中捕捉学生学习灵感,,兴趣火花之于何时,何情,何景下闪现。然后进行科学研究,推广。他们也细心发现课堂教学中微有不足之处,将这一教学片段进行剖析,重新构设新的教学设计。这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暂的课堂中,如何学得更多,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有效地促进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实切的发展而进展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它的实效性!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标准都是不同的,但是从低到高,肯定是层层递进的,循序渐进。因此,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熟悉课程目标,清晰教材目标,清楚单元目标是关键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
教学目标不仅是一个教师在这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实,它的设计,不是单纯从教师,文本的角度出发的。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风格合而成之。所以,教学目标要设立科学,适切。
我们都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异性,而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异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繁华城市与普通城市的教育,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由于地理异,家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异,学生已习得的知识,视野的开阔面,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是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影响因素。
去年,笔者聆听了几节我镇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有作文指导课,阅读教学课,语文教学展示课。听完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市区的教师在教学理论上掌握得比郊区教师多点,还是市区的孩子突出的表现成就了老师呢?这个真的很难说。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好,说得具体又生动。老师指导得也相当不错。同是二年级的学生,如果把这堂看图写话拿到我的课堂上,某些说话训练就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所以,适度地降低教学要求,无论是对于我,还是我的孩子们都是有利无裨。太高的要求,学生达不到,教师有一种挫败感,学生也有一种沮丧感,从而双方都失去对教学的信心。
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适切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会让你的孩子真实的掌握了他们需要的,想要的知识。而做好这一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全面考虑,合理筛选,科学设计!
二 学生方面:有所侧重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要看优等生的收获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学困生是否也有收获。小学低段语文,注重深层理解还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理解能力除了跟智力,学习有关外,还跟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有关。有些知识,任凭你怎么讲解,若他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若没有成熟,都收效甚微。譬如:人的情感。许多调查表明:那些少年天才虽然在学业上精湛过人,但他们的情感智商似乎十分低下。一个14岁的少年才子,坐在大学爱情课堂里,听着老师讲解着那位失恋之人是如何痛苦,如何悲伤,让学生细细品位字里行间的情感时,对于他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些凄美的文字而已,他走不进作品当中,因为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甚至他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所以让他去深刻体会爱情的滋味,他很苦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进展,不是看他是否和好生最终一同站到起跑线的终点。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起跑线,怎么会同时站到一块呢?而是相对于以前他的未知领域,他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而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了解,尽自己的能力,让他加快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再快一点,缩小与优等生的距为目标。
如果一节课一味地关注学困生,对于教学开展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的教学滞留,让你的课堂变得沉闷,让你的心情受挫,对于那些优等生,虽然他们也会有所收获,但是你忽略了他们表现的情感,淡却了他们的学习。长此以往,那些平时敢于举手,想要发表自己想法的人就会习惯于安静聆听。我想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我们教育者所期待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呢?
1)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课堂训练与检测,选择互动的学生应有所侧重。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字词的掌握是重点,因此,字词的训练尽多地照顾学困生,多给他锻炼,展示的机会,让他有种成功感,喜悦感,让他保持对语文课堂强烈的学习兴趣。而那些好学生,字词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他们十分想要挑战的项目;而对于朗读方面,应体现一个层次性,先让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读,老师适时点拨,让他有所进步后,再请好同学展示读,这样一来,不仅让的有了进步,又给好生搭建了一个自如展现的平台。也使整堂课有了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对于那些教学难点,则需要集体的智慧结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究与讨论的兴趣。往往在这个时候,学困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设一个思维过度的阶梯,他们会有畏惧,烦躁,乏味之感。害怕和老师互动,担忧自己被老师抽中,烦躁自己很迷惘。这些情绪在课堂上都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所以在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想要关注那些生,讨论交流就是的方式之一。让他们在小组里,学会倾听,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至少可以让他们有了一丝头绪。会明白一点。而且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也让他学会了与人合作。经过讨论之后的交流,好学生理解的更深更透,而那些学困生也会得到进步。这就是一种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整体有效进程还要顾全大局。在低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能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中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挑挑他们回答,可结果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有的生答非所问,老师启而不发。折腾了半天,还是未见雏形。可是下课时间已经到了。一节课就在教师启发与等待中消磨殆尽。可以说,这不是有效课。所以,要想在一节课,让教学设计顺利地进展下去,顾全大局的意识一定要有,我们的课堂不是个别人的课堂,而是所有学生的课堂,这节课,该要完成的内容还是要完成,个别学困生遇到障碍没关系,我们要换一种方法让他们知道问题的。不能因为他们而熟视无睹那一双双渴求,等待知识的眼睛。
三 课堂方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切忌课堂结构的单一性
1)课堂活动应动静交替
课堂活动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整堂课是喧哗的,热闹的,一直像表演某个情景剧那样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堂的确需要活跃的东西出现,但也需要安静的东西在里面交替填充,动静结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有个思维的空间,也让他短暂的注意力有一个分散的时间。一个孩子,要让他整整坐一节课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很难做到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长期处于思维状态中,这是单调枯燥的。所以,教师有,有义务为学生创设动静皆宜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构思:你这节课,你认为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小朋友静下心来思考的,需要仔细品位的内容,你就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安静思考的时间,当这个问题不能通过个人的读读想想感悟出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降低这个难度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如果继续让他们自己思考下去,他们会感到烦躁,疲惫,不太愿意再次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的再次思考,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应给学生一点点拨,一点提示,也可以换种思考方式改变这种沉重的气息,让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四人一小组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的地方,让他们在合作的,质疑,探究的氛围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增添孩子学习的兴趣,缓和一下课堂的紧张,沉闷的气氛。让孩子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消除因个人不会解决问题的无助与挫败感。二是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还能感受到团结,合作,交流的幸福与成功体验。如今的教育提倡的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些观点的提出,真的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深思: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这些能力呢?如何做,学生们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地了解生活的一些必要的规则呢?我们很容易听见这样的大学毕业心声:“学校跟真的是大不相同啊!”“生活真的很累啊!”“与人交往真难啊!”“怎么跟学校不一样啊!”……我想这种结果的诞生跟我们教师,教学,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缺失,缺失对孩子未来步入生存,合作,交际,沟通的与教育。从而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就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该有一种长远教育意识,以小见大的概念,小课堂,大道理,大学问,大益处!做到这样了,教师问心无愧!
一节课,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集中,不分散,也是有效课堂的一个指标。如果学生对于你所谈,所授,所展示的课件,所呈现的方式感到有兴趣,则他们在这节课的收获肯定比较多。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一个适宜的,恰当地呈现方式。譬如在小学语文《人间仙境九寨沟》里,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采取的呈现方式就可多样化:“攀吊”这是一个新词,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猴子攀吊树枝是怎样的呢?然后教师可以随时拿出一个教棒做树枝,让学生演示一下既可。这样一来,既提高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了这个词语,从而达到了积累的作用。当然,一堂课,需要演示的词语不能多,一多就会适得其反。而对于“雪峰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则可以借助画面来感受,当小朋友看到那么高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雄伟,壮观时,他们是多么的惊讶,多么震撼啊!他们会把这样的一种画面深深地印到脑海里。可能我们一时是看不出这些画面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提高,但是待他稍大一些,等基本掌握了语言的表达之后,遇到想象写景时,相信他在调动大脑里储存的材料时,一定会有这一幅画面的闪现。这就是一种素材的积累。而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也需要画面的积累。为什么那么多的作家想要创作,想要激发灵感,不顾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穿越撒哈拉沙漠呢?游览祖国边境呢?因为亲眼所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有了众多的素材,灵感自然会出现。
其次,语文课堂要注意读想,读诵,读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综合
语文课堂,光听,光看,光说是不行的。语文是一种综合素养。以前听别人说:“有的人会写但不会说”,“有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看似合情合理。其实,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是教育的一种欠缺,还是教育的忽视呢?学生欠缺的是什么?教师忽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能扎实抓好学生读、说、听、写每一环节,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展示平台,锻炼他们的机会,提高在众人面前展现的心理素质,还会有这样的局面吗?据我调查:会写的人,但不会说的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1 胆小,在私下和朋友讨论时,很能说。可是一旦站在众人面前,可能说得就会很少。为什么?一方面是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语言组织能力,还没有完全想好。再者就是平时积累有关的信息太少,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忘记已经想好的话。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组织自己想要说的话的能力,理清要表达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一堂课要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把自己读到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组织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肢体的!这种表达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年级特点有所针对地安排进展。如果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你让他把自己读出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不是故意给他设置障碍吗?故意挫败他学习的积极性吗?如果二年级的学生,你还不让他尝试让他写一写,你这就是一种忽视学生表达的需要,低估学生表达的能力。万万不可,到了哪一个年级,我们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跳起来,尝试一下“摘苹果”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长得更快,跳得更高,得到的果实又多又好!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当你吸取了太多的知识,你能在你的生活中,学习中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它,这就是一种外化过程。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不仅外化到那一张张试卷上,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3) 课堂上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
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到位,到点,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进程需要给予他们及时亦或有目的性的滞后评价。而激励,肯定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致勃勃,提高学习兴趣!我们不难发现:经常得到别人肯定与表扬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外向,活泼,开朗,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受老师的表扬的孩子则不是很大胆,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不能肯定是否正确,他们往往声音很小。我们还可以从自己身上深深体会到:当你在某一方面干的出色,被别人认可,赞赏的时候,可能在表情或肢体上没有孩子那样太大的反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你很开心。也许这种表扬更加激发了你对被别人肯定的这方面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大人的成长需要激励,更何况小孩?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做一个细心的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真诚的鼓励他,肯定他!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积累生字和词语的主要阶段,他们在表达上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化,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想要做到多样化确实需要动一翻脑筋。如何不重复使用一句表扬语,如何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特别可取之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口头表扬?什么情况下使用书面评价?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的肯定,譬如:眼神的肯定,期待(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身体的靠近,握手,掌声的鼓励等等,这些形式各样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动作或表情,其实,这些给予孩子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做一个有心,有情的语文老师,你的课堂就会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