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祝福语句 > 正文

窦桂梅生日祝福语 窦桂梅的老公

祝福语句
日期·2025-01-13 10:12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至今为止,我看过了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还有《做聪明的教师》等等,这些有名师们所编写出来的专著,不是漫无边际的理论,而更多的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案例以及反思。我顿悟:我们跟名师并非那么遥远,只不过是名师手中比我们多了一本书、一支笔而已。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窦桂梅生日祝福语 窦桂梅的老公窦桂梅生日祝福语 窦桂梅的老公


窦桂梅生日祝福语 窦桂梅的老公


窦桂梅生日祝福语 窦桂梅的老公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是我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受益无穷。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从谈心入手,书籍作铺垫,一步步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从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费心地,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

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看过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也在教育上感受过窦桂梅、薛瑞萍的成长历程,我被名师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超越于常人的胸襟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爱心,一颗博爱的心,一颗宽容的心。然而,这次读书我深的感触不是作品的内容,也不是名师们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睿智,而是他们那一种敬业精神。

我在反思:我们跟名师的距离在哪儿?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是的.,同样平凡的工作,但是他们追求的是工作的的境界,因此他们不懈学习,善于积累反思。在教育上,窦桂梅老师早些年的一些原始的教学反思仍然闪烁着光明;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雏形仍在;张祖庆更是至今仍在上耕耘……

如此看来,我们与名师的距离真的就是一本书、一支笔的距离了。我们日常找借口说工作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而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反思,懒于积累。让我们来看看李镇西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吧。李镇西老师在每周21节课的工作量下,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好他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做好这“五个一”何惧我们成不了名师?回想我在新世纪学校的这两年,我深刻感受到这两年是我工作以来感觉到压力的两年,但也由于这份压力,我才懂得了真正用心去工作,用心真正地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备课、用心上课,再慢慢地学着写工作日记,写反思。

在学习中仰望名师,让自己一点一点的蹒跚学步,把距离慢慢缩短;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失误,一点一点地改正,同时一点一点地进步。我想,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两年时间里,我学到了之前十年里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也正如此,我的教学水平渐渐有了起色。虽然距离名师路途遥远,但正如李镇西在《做的老师》的序言中所说: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的你。我相信,只要我能朝着名师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尽管我成不了名师,但明天的我一定会比今天的我更精彩。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班里的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他都了如指掌,如: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高考落榜宁玮情绪波动很大。他总是能及时地发现孩子们哪里需要他的帮助和指点,他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也把它当成朋友。

对“后进学生”的爱更能体现他爱孩子的心。他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万同,一个典型的“后进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和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针对像万同这样的顽童,不是向他们“灌输”,而是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并且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还专门印制“报喜单”,如果某位“后进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周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犯错误,就可以主动来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还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万同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时好时坏的反复,更是考验老师的耐心。把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在他的教育手记中写了将近五十页,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对怎样转化后进生的思索。也许以后我再也不敢对学生说“朽木不可雕也”了。

“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他爱得真实,爱得,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创造更多温暖和谐。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感觉我认真地上了一节思想教育课,它不仅使我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去转化那些“后进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永远带着一颗爱心和童心,真诚的去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师爱的雨露,让孩子在我们爱的滋润下茁壮地成长!

如何读窦桂梅的《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

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经过一年级的启蒙阅读,父母和老师们会发现孩子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比如认字很多了,简单的文章阅读已经无障碍了,甚至孩子爱上了读书,每天都会读一点。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二)

如果你读过《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小学一年级专用》,那么一定很熟悉这套书的诸多优点和特点。例如:

1、按主题阅读的模式来编写的。

主题阅读是群文阅读,是单篇阅读的拓展,目的是让孩子不单单着眼于单篇文章,而是综合各篇,找到各篇间的联系,进而培养孩子的对比、归纳、联想等的阅读和思维方式。

本书按主题分为7大章,每一章都包含4~5篇诵读作品,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阅读主题。

2、很多特色小模块遍布全书。

窦桂梅老师在每章开头都附有亲切的“主题导读”,来指引孩子完成后续作品的阅读。

作品结尾的“阅读小助手”则帮助家长在孩子读完后如何有效地提问,来加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书的附有“乐读单”的,方便孩子纠正练习的错误。

3、作品编排考虑到低年级小孩的特点。

针对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了,因此不再给需要孩子诵读的部分全部注音,只是针对个别的生僻字注有拼音。

版面设计活泼有趣:每篇文章开头都有一只可爱的小蜜蜂点缀的“认识作者”模块;页眉左上角有一只带着橘色礼帽、穿着条纹上衣的胖胖的母鸡;页眉右下角是一匹骑着超小自行车、哼着歌的悠哉大马;每篇作品都以一只小乌龟装点的“阅读小助手”结束;“乐读单”练习部分页面四周都是彩色的,还有很多卡通图画,都是孩子喜欢的,做练习时会很开心;大部分作品都有精美的插图,比如:《俩朋友》里画有可爱的甲虫和蚂蚁;还有《月亮,生日快乐》里面夜晚的美妙插画。孩子可以通过欣赏图画来加深文本的理解,而且喜欢画画的孩子还可以学着画呢。所有这些都是编者的用心所在,旨在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针对二年级孩子的年龄和阅读能力,作者精心编写了关于友谊、动物、大自然、认识自我、幻想、幸福等主题阅读。

友谊很美好,如何对待朋友呢?《俩朋友》、《小花狗找朋友》和《我要像你一样》其实都讲到了对待朋友重要的是宽容;《月亮,生日快乐》付出爱也就能得到爱,都是很快乐的事。

还有让小朋友惊奇的可爱的动物朋友。《蜗牛的悲哀》里小蜗牛也有悲哀啊,而且懂得要靠自己化解悲哀;选自的科普读物《森林报》的《狐狸巧占獾穴》,里面獾爱整洁,狐狸竟然懂得利用獾的这一特点来抢占獾的巢穴,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动物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呀。

幸福对小孩来说很抽象,他们所感受的多是开心和不开心,而《家》能让孩子领会到身边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幸福所在,尤其是和《守望乡村》的孩子相比较的话,就更能理解自己的幸福了。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从谈心入手,书籍作铺垫,一步步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从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费心地,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

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看过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也在教育上感受过窦桂梅、薛瑞萍的成长历程,我被名师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超越于常人的胸襟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爱心,一颗博爱的心,一颗宽容的心。然而,这次读书我深的感触不是作品的内容,也不是名师们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睿智,而是他们那一种敬业精神。

我在反思:我们跟名师的距离在哪儿?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是的.,同样平凡的工作,但是他们追求的是工作的的境界,因此他们不懈学习,善于积累反思。在教育上,窦桂梅老师早些年的一些原始的教学反思仍然闪烁着光明;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雏形仍在;张祖庆更是至今仍在上耕耘……

如此看来,我们与名师的距离真的就是一本书、一支笔的距离了。我们日常找借口说工作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而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反思,懒于积累。让我们来看看李镇西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吧。李镇西老师在每周21节课的工作量下,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好他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做好这“五个一”何惧我们成不了名师?回想我在新世纪学校的这两年,我深刻感受到这两年是我工作以来感觉到压力的两年,但也由于这份压力,我才懂得了真正用心去工作,用心真正地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备课、用心上课,再慢慢地学着写工作日记,写反思。

在学习中仰望名师,让自己一点一点的蹒跚学步,把距离慢慢缩短;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失误,一点一点地改正,同时一点一点地进步。我想,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两年时间里,我学到了之前十年里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也正如此,我的教学水平渐渐有了起色。虽然距离名师路途遥远,但正如李镇西在《做的老师》的序言中所说: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的你。我相信,只要我能朝着名师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尽管我成不了名师,但明天的我一定会比今天的我更精彩。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班里的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他都了如指掌,如: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高考落榜宁玮情绪波动很大。他总是能及时地发现孩子们哪里需要他的帮助和指点,他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也把它当成朋友。

对“后进学生”的爱更能体现他爱孩子的心。他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万同,一个典型的“后进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和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针对像万同这样的顽童,不是向他们“灌输”,而是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并且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还专门印制“报喜单”,如果某位“后进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周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犯错误,就可以主动来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还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万同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时好时坏的反复,更是考验老师的耐心。把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在他的教育手记中写了将近五十页,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对怎样转化后进生的思索。也许以后我再也不敢对学生说“朽木不可雕也”了。

“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他爱得真实,爱得,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创造更多温暖和谐。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感觉我认真地上了一节思想教育课,它不仅使我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去转化那些“后进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永远带着一颗爱心和童心,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的自己。这是我经常重复的一句话。这是说给学生听的,也是说给我自己的。(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诚的去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师爱的雨露,让孩子在我们爱的滋润下茁壮地成长!

给教师读后感模板8篇

给教师读后感篇1

在16章中,提到了积极活动的重要性,任何课堂的组成需要有积极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活动,学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动中,才能有所得。苏霍姆林斯基说“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语言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是的,在我的科学课堂上尤其是,学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学活动中,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智力,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积极的呢?我认为,首先要是有趣的,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简单活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难度才能引发思考,进而引发讨论,有了思维的碰撞,我们的学生才能有发展;再者,我们的活动应该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能被学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让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甜美才能引发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这就对我们老师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提出了要求,我们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活动。

在17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给学生观察,观察是智慧的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观察,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观察,而观察对于我们科学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现在我们学生都在用科学记录本,这很好,这种记录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观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也应该多带孩子走出课堂,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观察习惯将有助于学生的一生。

给教师读后感篇2

在《教师智慧的20个分享》一书中看到: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和德智。我将它理解为,教师的教育需要智慧,智慧的教学、智慧的与学生交流、智慧的因材施教、智慧的处理每次偶发。

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不仅能够挖掘教材的深度,更能够用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独创性思维的产物吸引学生,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断吸收成长。

智慧的与学生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往往缺乏平等,生与师的对话常常有所保留,有的甚至会话到嘴边留半句。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话出学生心声,产生共鸣,再抛砖引玉、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智慧的处理偶发。我想这应该称之为教育机智。课堂教学充满了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向师性。面对偶然性问题和突发的意外情况,教师作为一名引路人,应当在瞬间激活奇思妙策,机动灵活地处理。这种智慧,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更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

教育智慧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逐步形成的,它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捂,从而逐步地提高悟性,增长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给教师读后感篇3

?爱心与教育》是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但是爱生,而且更后进生。说: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这是他十几年从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对于爱与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结晶,翻阅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无不是对这话的生动阐释。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学生”的培养,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 口号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世界,爱,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之间的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给教师读后感篇4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为孩子提的建议,其中的四条让我记忆犹新:想有充裕的时间,就每天读书;清晨6点开始一天的学习;周围有书籍的海洋;丢掉明天再做。粗读一遍之后让我记得的是一百条建议之首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充满个别对待的态度。

学生存在异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感,相同的时间,有的孩子五分成就而有的孩子三分就很了不起,针对这些异教师要学会确立孩子的实力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水平。这种时候分层教学和作业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在适合他的领域里快乐成长。

之后的多条建议中他都提到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读写成了该关注的能力。要求教师也该多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自己成为一泉活水。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很惭愧,平时自己的阅读量确实太少,今后我会固定每月的阅读量,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在荆棘中不断进步前行,得到满满收获。

给教师读后感篇5

?致青年教师》一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学生去关注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发现的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的教师。而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第二天早餐一结束,他立马带领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完成清洁工作任务,逐个区域进行检查评比。站在远处的我看着孩子,一下子理解了张爱玲曾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的含义,提醒自己今后要更细心地观察、关爱和帮助孩子,在他们人生的记忆中留下一个个温馨美好的瞬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要学生面前的道路。

给教师读后感篇6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寒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给教师读后感篇7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自然地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同样是给教师的建议,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这些建议,对于老教师来说,都耳熟能详。大多数听过,有的建议还是我们正在做的,但更多的建议是我们知道,却没能做到或没能做好的。读着这些建议,我深感惭愧,一笔一笔地划出,一句一句地记录,心中涌起一个又一个决定:开学后,我就要这样去实行。

第三十条指出:“要因材施教”。读到这条我有点好笑,这可是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观点,却在外国人的书里读到,他这不是偷我们人的教育理念吗?可是读到底,我却感觉羞愧极了。是的,是我们老祖宗的观点,可是面对班级具有参不齐水平的学生,我做到多大程度的因材施教?我们工作是太忙,一个班级七十几个人,每天批作业、备课、应付各种临时任务占去了全部时间,几乎没有时间用来单独和学生交流。但是,沉下心想一想,这样的劳动完全是事倍功半。用同样的方法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好的学生觉得太浅,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听不懂,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辛辛苦苦地教,结果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他们‘应有的水平’来展开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内容浅显,所提建议好懂、易用。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高深的理论,就如一位长者,在和你促膝而谈,劝诫、建议、指导,那么贴心,那么热情,让你在读的时候不由地点头称是。是的,作者安奈特·l·布鲁肖就是一位长者,一位良师,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前辈。教学的工作,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因材施教,才可以事半功倍。

“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读到这一条我有点乐,原来对老师的偏见在美国也有,许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太轻松了,一天只需工作几小时,双休日休息,一年有好几个节日,还能享受长长的期,何等的轻松惬意!只有做了教师,并且做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才知道,教学工作是多么的艰难、辛苦。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付出的心血是别人看不到的,承受的压力也是别人看不到的。一边读着这条建议,我一边在心里想到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以及的斯霞、于漪、窦桂梅、李镇西、朱永新等等教育精英,他们对教育的热忱,付出的心血真的是别人难以想像的。而我,一个只把教书当作职业的老师,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一事业,也许不能像那些教育先锋那样把整个生命扑在教学上,至少我可以更尽心尽力一些。生活中可以更少一点娱乐,更多一点探究,这样我的学生会有更多的收益,我的人生也会更厚重一些,生命更宽广一些。

“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赏识教育一再被提倡,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正逐渐使用。但是我们只知道赏识是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优点,却从没想过,评价时,可以稍微“夸张”一些。是的,孩子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我们的“稍高评价”就是告诉他们:“你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孩子们自然会向那个程度努力,大部分恰恰因为这种“稍高一点的评价”而进步了。“在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人们才勇于尝试。”让孩子们都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吧!

这本书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更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让我们的教学有法有依,有章可循。“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建议不稀奇,但是如何合作探究,怎样的方法有效,却是要我们自己去研究的。这里,布鲁肖提出的许多方法都非常实用,如“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组”;“事前将所有的活动都安排得一丝不苟”等等,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在提出要“设立目标”时,布鲁肖告诉我们“写在纸上的目标要比那些储存在脑袋里的愿望更容易变成现实。”这对于我这样常常设立目标却不当回事的人来说,就是良方啊。把目标写下来,再张贴起来,每天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一步,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答错题的学生也需要尊严”“学会心理‘战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不求完美,只求进步”“切忌冷嘲热讽”……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无论对老教师还是对新教师都十分实用的书。它就如警钟一样,在我麻木的神经上敲击,帮我拨正偏离的轨道,再一次让我这个老教师清醒地认识,怎样就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做一个的教师。帮我重新整理,放空自己,放开成见,在教育的路上再出发。

给教师读后感篇8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章中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限度地发展。读了这一条,我们每个教师所想的多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我们教师得到的启发是:

,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异,分层进行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尽可能地设想到不同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发言;设计作业时,则应该尽量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思维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思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行为习惯、学习,导致学习后进,成绩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培养习惯着手,每天、每课关注这类学生,勤督促、勤纠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尽管许多孩子自控力较,进步不明显,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于放任导致的任性、散漫、学习不,我们教师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沟通,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集体,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只有谨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才能个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得到提高和发展。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

《教育报》刊载过:十杰教师孙维刚被他的学生称为“思想和灵魂的导师,终生学习的楷模”。考入清华大学的王一在转为正式员的汇报中谈到了中学的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时说:“我们的心灵从他的言行中得到了净化。大家热爱劳动,来自恩师每天早晨到教室打扫卫生;大家良好的修养,来自恩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大爷亲切地打招呼;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来自恩师迟到了便向我们做检讨,甚至到教室外面罚站;大家艰苦朴素,来自恩师一年四季仅仅两套旧外衣。”王一汇报中还说:“虽然现在我不在孙老师身旁聆听他的教诲,但他的形象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尤其是当我打开录音机再次倾听我们一次班会录音时”师德无价。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

教师要做的不一定是的老师,而是的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一)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你不能成为参天大树,那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作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的自己。

我没有如花的容貌,没有洒脱的风姿,没有蓬勃的活力,没有善辩的口才。我如水般纤弱温柔,如白莲般纯洁质朴。我羡慕xx、xx,读了他们生动的经验介绍,看了他们精彩的课堂实录,我成了窦桂梅等名师的铁杆粉丝。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名师的愿望在我心底深深扎根。榜样的力量鼓舞着我,让我志存高远;“做的自己”,警醒着我,让我目标现实,就这样,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滋有味地耕耘着,快乐地跋涉着、奋进着。

多年从教经历告诉我,站在三尺讲坛上的教师,扮演着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都是无声之言;她微扬衣袂时的眼神,轻舞裙幅时的笑容,都是无言之教。我的衣着虽不名贵,但总是得体端庄;发式虽不时髦,但大方朴素。要做的自己,塑造外在形象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所以,我将合理的和安排好工作和生活,挤出时间多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舞蹈活动。坚持锻炼,健康会与我相伴,优雅的举止会为我增添魅力,活力将不再成为我的奢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感越来越重。知识的日益更新、学生获得信息途径的多样化。这一切都是教师面临的挑战。只有博学多才、晓知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百科全书”式的老师,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只有勤学善钻、教学理论丰厚、勇于实践和探索的“弄潮儿”式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所以,做的自己,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将“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落实到行动中去,用自己良好的读书品质感染和熏陶学生,认真学习各类教育教学书刊杂志,将的课改理论内化为我所有,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大胆尝试改革,用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会,我相信,不懈的努力,一定能使我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管理能力是我的欠缺。面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我总是埋怨说:“城乡的孩子别就是大。”面对上课恶意捣乱的学生,我总是郁闷地唠叨:“教学管理怎一个难字了得。”“做的自己”,让我认识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要向有管理经验的老师学习,走进学生的内心,从心理上和学生平等。蹲下来看学生,不鄙视、讽刺、挖苦后进生,不封杀学生不切实际的想象力,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和发现学生的优点,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育教学无小事,事事皆需认真做。有高度的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成就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做的自己,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哪一位交给的任务,也不管是与谁并肩合作,我都将认真的、用心地去做。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即使很渺小,极其微不足道,但我也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弹指一挥间,十多年的岁月就在绘声绘色的讲课声中,就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就在一节又一节课的交替声中滑过。回顾耕耘之路,有欢笑也有泪水,虽然脚印参不齐,深浅不一,但每个脚印里都倾住了我满腔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我无怨无悔!因为我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做的自己,做的教师!

我所说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霍懋征、窦桂梅、李镇西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我所说的的老师也不敢与5.12大中英雄教师相比,向倩老师用双臂保护学生,身体被砸成三段,刘宁老师救出全班学生却永失爱女,他们用鲜血甚至生命践行了师爱的无私与永恒。而我只是沧海一。只是怀有一颗炽热的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我是默默的耕耘者,我是悄悄的播种人。每天做的只是一些非常细腻、琐碎的工作,仅此而已。

但我要和有一个人比,那就是我自己。和自己比!就是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相比。备课是不是更认真?上课是不是更精彩?读的书是不是更多?布置的训练任务是不是更科学?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更诚恳?帮助学困生是不是更细心?教育反思是不是更深刻?听到各种不理解时是不是更冷静?我坚信每天都这样和自己比,每天都做的自己,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的教师的境界靠近。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同样是教师,今天的我与十年前的我相比,可以说是的教师了。但对于明天而言,和未来相比,我还不算是的教师。所以我还会继续和自己比,因为做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他们向讲课老师请教,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这节课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这就是我追求的的教师的真境界!

谢谢大家!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三)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大家好!对于“美”,有很多种理解,人之美,有外貌之美,体格之美,心灵之美,那么教师的“美”是体现在哪里呢?又该如何成为这众多教师之中的“美”教师呢?我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的,甚至美的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具有强烈的心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的世界纯洁如白纸,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和恶念,作为给他们传授知识和建造世界观的教师,在这时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的心中应时刻有一份感,而这份感,我认为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为基本的素质,并且要始终践行于实际工作中。心,是一种态度,只有对教学工作心怀强烈的感,才能以的状态完成教学任务。心,也是一种能力,教学有能力高低之分,但是只要心中有这份在,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

二、做事要细心

教师每天面对着一个有着数十人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有着各自的问题,有学习上的也有生活中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用一颗“细心”才能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在批改作业和日记时,要仔细的审阅,并且循循善诱,和学生之间建立一定的心灵沟通和纽带,取得学生的信任,为学生解决困惑,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能够达到很好的育人目的。让他们能够在心理发育上,更加健全,而这也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关注一个重要教育内容。

学生年龄小,同时也代表着心理上的不成熟,承受能力较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其身心发展的均衡。在教学中,不要对后进生感到厌烦,不要用体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对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关注并疏导,避免悲剧发生,让学生能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温暖和呵护,尤其是当今中存在大量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心和教导,教师更要担负起教育的。让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得到爱,懂得回报爱。

四、要有恒心

“美”教师的成功,贵在恒心。对待教学,要时刻准备好教学内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贯穿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不要放过一件小事,要做到多和家长沟通,多和孩子交流。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孩子,但是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没有坏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教育的老师。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优点和特长,作为教师,应该耐心地去发现、去鼓励、去关注,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我觉得作为“美”教师,应该从一些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并且以自己的心,关心,爱心,恒心来实践于教学中,自觉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的xx教师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生‘送礼’,乐此不疲”。

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那么就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她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她的绿荫。”三年前,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我来到了xx学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走上三尺讲台,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深知身上的重大,时时感到惶恐不安。我常常思考并问自己,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分数和名次是否是衡量学生发展好坏的标准?我们是否可以为了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个性的发展?在我正为传统的教学价值观而纠结、迷惘时,学校组织的新入职教师培训让我接触到了xx的办学理念“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我开始懂得,好的教育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比分数更重要。如同一块石头激起了我心中的千层涟漪,我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呢?首先,我希望我的学生不求知的热情,更要具备自律的意识。记得那是我入职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前,同学们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初为人师的我满满、干劲十足,准备带着我的学生全力以赴、大干一场。可是事与愿违,酷冷的冰冻天气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随着班上的几个学生生病感冒,我也很快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班上的学习氛围也随之受到影响。那天实在扛不住了,晚饭后匆忙到校医处挂了瓶盐水,想到晚自习的秩序肯定是乱七八糟的,浑身酸痛的我强忍着向教室走去,准备去“突袭”抓几个捣蛋分子。然而当我从走廊来到教室的窗户边,却看到另一幅光景:在学科班长的组织下,同学们个个端坐在座位上正聚精会神、安安静静地学习,一整个晚自习的效果都是那么好!

学科班长告诉我,同学们知道我病了,便组织召开了全班会议,安排好轮流值班管理,用他们自觉的行动来减轻老师的劳累。我被孩子们感动了,原来,不仅只是我想到不能因为生病而耽误同学们的学习,同学们同时也想到了不想让老师带病上课,不希望老师因为他们不守纪律而烦心。此刻,我在为孩子明理懂事而欣喜的同时,也深深地体验到了“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话的内涵。

其次,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拥有阳光的心态。记得是去年期中考试前,有一次连续两天我们班的清洁区卫生被扣分了,于是我就叫来了班里的长。问了半天原因,孩子憋得满脸通红却支支唔唔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看到孩子难受得想哭的样子,我没再继续“追责”。当天晚上,孩子远在xx的妈妈给我打来电话说,昨天孩子过生日,之前让她在网上买些吃的东西寄来,可她因为工作太忙就忘记了,让我代她给孩子解释一下。

我一下子明白了清洁区被扣分的原因,是孩子因为生日的期盼落空了所以处于深深的伤心之中,也没心思去持班务了。从孩童时代成长过来的我深知,苍白的解释是没用的。于是我立马跑到超市去买了一包饼干和一瓶牛奶,又在电脑上找出孩子的照片,做成一张生日贺卡,再配上一首祝福的诗歌。晚自习前孩子从我手中接过饼干、牛奶和祝福卡时,眼眶红了,回到班上在同学们的祝福歌声中他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教育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更是一项事业。爱因斯坦说:“教育是上帝送给孩子们的礼物。”而我们正是这份礼物的传递者。我们一生从教,一生“送礼”,乐此不疲!让我们用无限的真情守护有限岁月里的神圣职业,让我们的生命因享受教育而更加美好!

谢很喜欢听李镇西老师讲的课,也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感人所以便买来阅读。读上这本书,我就有一种被磁石吸引的感觉,书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震撼着我。“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明白了当一名教师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孩子的心,也让我明白了应怎样去爱这些孩子。谢!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五)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的自己》。

我喜欢一首歌《感恩的心》,歌词写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每每听这首歌,我就会想到我自己。十几年前,贫寒的家境条件下,好不容易能够坚持到高考的我,为了能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分配到工作而选择了“xx”这个志愿,幸运的是,我如愿以偿了,xx两年后,我分配到了xx区xx学校,当了一名教师。

站在讲台上,看着同样是农村孩子的我的学生们,我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感。从那一刻起,我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能为学生指明前途并帮他们实现理想的老师。每每听这首歌,都会让我有清醒的认识,我来自农村,我情系教育,学生在下一刻等着我,我要感恩周围的一切,要为自己选择的路而努力,虽然它有坎坷辛苦,但要鼓足勇气做的自己。

时光飞逝,春华秋实,转眼11个年头走过。我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实现着一个教师的梦——做的自己。

做的自己,我首先从自己的师德修养抓起。法国作家卢梭说:“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若不是路标,你讲的道理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无雨之云、无光之灯!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性,这种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教师的影响力也就在这里,因此,我努力要求自己,只要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先做到。工作这些年,我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是看到校园里有食品包装袋或者是飞舞的纸屑,我都会捡起来,送到它该待的地方;不说话;奇装异服;不随地吐痰;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细节,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却帮了我的大忙,那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谢谢大家!

如何读窦桂梅的《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经过一年级的启蒙阅读,父母和老师们会发现孩子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比如认字很多了,简单的文章阅读已经无障碍了,甚至孩子爱上了读书,每天都会读一点。

另外,我希望我的学生兴趣广泛,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我热情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妙趣横生的社团活动中,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欢悦是任何文化科目的教学都无法给予的。在这里,他们尽享优美的舞姿、悦耳的歌声、流利的口语、栩栩如生的画作、力透纸背的书法和思维碰撞的奥数。在这里,他们发展爱好,张扬个性,每个人都找到了成功的自信。

如果你读过《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小学一年级专用》,那么一定很熟悉这套书的诸多优点和特点。例如:

1、按主题阅读的模式来编写的。

主题阅读是群文阅读,是单篇阅读的拓展,目的是让孩子不单单着眼于单篇文章,而是综合各篇,找到各篇间的联系,进而培养孩子的对比、归纳、联想等的阅读和思维方式。

本书按主题分为7大章,每一章都包含4~5篇诵读作品,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阅读主题。

2、很多特色小模块遍布全书。

窦桂梅老师在每章开头都附有亲切的“主题导读”,来指引孩子完成后续作品的阅读。

作品结尾的“阅读小助手”则帮助家长在孩子读完后如何有效地提问,来加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书的附有“乐读单”的,方便孩子纠正练习的错误。

3、作品编排考虑到低年级小孩的特点。

针对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了,因此不再给需要孩子诵读的部分全部注音,只是针对个别的生僻字注有拼音。

版面设计活泼有趣:每篇文章开头都有一只可爱的小蜜蜂点缀的“认识作者”模块;页眉左上角有一只带着橘色礼帽、穿着条纹上衣的胖胖的母鸡;页眉右下角是一匹骑着超小自行车、哼着歌的悠哉大马;每篇作品都以一只小乌龟装点的“阅读小助手”结束;“乐读单”练习部分页面四周都是彩色的,还有很多卡通图画,都是孩子喜欢的,做练习时会很开心;大部分作品都有精美的插图,比如:《俩朋友》里画有可爱的甲虫和蚂蚁;还有《月亮,生日快乐》里面夜晚的美妙插画。孩子可以通过欣赏图画来加深文本的理解,而且喜欢画画的孩子还可以学着画呢。所有这些都是编者的用心所在,旨在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针对二年级孩子的年龄和阅读能力,作者精心编写了关于友谊、动物、大自然、认识自我、幻想、幸福等主题阅读。

友谊很美好,如何对待朋友呢?《俩朋友》、《小花狗找朋友》和《我要像你一样》其实都讲到了对待朋友重要的是宽容;《月亮,生日快乐》付出爱也就能得到爱,都是很快乐的事。

还有让小朋友惊奇的可爱的动物朋友。《蜗牛的悲哀》里小蜗牛也有悲哀啊,而且懂得要靠自己化解悲哀;选自的科普读物《森林报》的《狐狸巧占獾穴》,里面獾爱整洁,狐狸竟然懂得利用獾的这一特点来抢占獾的巢穴,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动物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呀。

幸福对小孩来说很抽象,他们所感受的多是开心和不开心,而《家》能让孩子领会到身边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幸福所在,尤其是和《守望乡村》的孩子相比较的话,就更能理解自己的幸福了。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

教师要做的不一定是的老师,而是的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一)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你不能成为参天大树,那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作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的自己。

我没有如花的容貌,没有洒脱的风姿,没有蓬勃的活力,没有善辩的口才。我如水般纤弱温柔,如白莲般纯洁质朴。我羡慕xx、xx,读了他们生动的经验介绍,看了他们精彩的课堂实录,我成了窦桂梅等名师的铁杆粉丝。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名师的愿望在我心底深深扎根。榜样的力量鼓舞着我,让我志存高远;“做的自己”,警醒着我,让我目标现实,就这样,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滋有味地耕耘着,快乐地跋涉着、奋进着。

多年从教经历告诉我,站在三尺讲坛上的教师,扮演着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都是无声之言;她微扬衣袂时的眼神,轻舞裙幅时的笑容,都是无言之教。我的衣着虽不名贵,但总是得体端庄;发式虽不时髦,但大方朴素。要做的自己,塑造外在形象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所以,我将合理的和安排好工作和生活,挤出时间多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舞蹈活动。坚持锻炼,健康会与我相伴,优雅的举止会为我增添魅力,活力将不再成为我的奢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感越来越重。知识的日益更新、学生获得信息途径的多样化。这一切都是教师面临的挑战。只有博学多才、晓知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百科全书”式的老师,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只有勤学善钻、教学理论丰厚、勇于实践和探索的“弄潮儿”式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所以,做的自己,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将“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落实到行动中去,用自己良好的读书品质感染和熏陶学生,认真学习各类教育教学书刊杂志,将的课改理论内化为我所有,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大胆尝试改革,用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会,我相信,不懈的努力,一定能使我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管理能力是我的欠缺。面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我总是埋怨说:“城乡的孩子别就是大。”面对上课恶意捣乱的学生,我总这本书中许多建议是我从前没有听说过,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经常课间休息”,听起来多奇怪,下课就是课间休息吧,怎么个经常法?读了才知道,是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每上一段时间就让学生休息一下,时间很短,只有四十几秒,效果却是显著的。这是人性化的课堂环节,因为人的耐力都有限度,一节课四十分钟,老师要求学生坐着别乱动,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地动脑,不能分神,不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这真的很难。上课时,孩子们不是动一动,就是手里拿着笔转一转,或者趴到桌子下捡拾东西。这些都是上课时间长坐不住的表现,与其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动个不停,不如全体同学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就像那位老师那样,在45秒的时间里,站起来,伸伸懒腰,说说话,老师喊“停”,必须马上停下来,坐好,安静。接下来的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小细节,体现的是大智慧。是郁闷地唠叨:“教学管理怎一个难字了得。”“做的自己”,让我认识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要向有管理经验的老师学习,走进学生的内心,从心理上和学生平等。蹲下来看学生,不鄙视、讽刺、挖苦后进生,不封杀学生不切实际的想象力,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和发现学生的优点,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育教学无小事,事事皆需认真做。有高度的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成就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做的自己,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哪一位交给的任务,也不管是与谁并肩合作,我都将认真的、用心地去做。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即使很渺小,极其微不足道,但我也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弹指一挥间,十多年的岁月就在绘声绘色的讲课声中,就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就在一节又一节课的交替声中滑过。回顾耕耘之路,有欢笑也有泪水,虽然脚印参不齐,深浅不一,但每个脚印里都倾住了我满腔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我无怨无悔!因为我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做的自己,做的教师!

我所说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霍懋征、窦桂梅、李镇西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我所说的的老师也不敢与5.12大中英雄教师相比,向倩老师用双臂保护学生,身体被砸成三段,刘宁老师救出全班学生却永失爱女,他们用鲜血甚至生命践行了师爱的无私与永恒。而我只是沧海一。只是怀有一颗炽热的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我是默默的耕耘者,我是悄悄的播种人。每天做的只是一些非常细腻、琐碎的工作,仅此而已。

但我要和有一个人比,那就是我自己。和自己比!就是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相比。备课是不是更认真?上课是不是更精彩?读的书是不是更多?布置的训练任务是不是更科学?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更诚恳?帮助学困生是不是更细心?教育反思是不是更深刻?听到各种不理解时是不是更冷静?我坚信每天都这样和自己比,每天都做的自己,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的教师的境界靠近。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同样是教师,今天的我与十年前的我相比,可以说是的教师了。但对于明天而言,和未来相比,我还不算是的教师。所以我还会继续和自己比,因为做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他们向讲课老师请教,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这节课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这就是我追求的的教师的真境界!

谢谢大家!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三)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大家好!对于“美”,有很多种理解,人之美,有外貌之美,体格之美,心灵之美,那么教师的“美”是体现在哪里呢?又该如何成为这众多教师之中的“美”教师呢?我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的,甚至美的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具有强烈的心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的世界纯洁如白纸,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和恶念,作为给他们传授知识和建造世界观的教师,在这时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的心中应时刻有一份感,而这份感,我认为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为基本的素质,并且要始终践行于实际工作中。心,是一种态度,只有对教学工作心怀强烈的感,才能以的状态完成教学任务。心,也是一种能力,教学有能力高低之分,但是只要心中有这份在,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

二、做事要细心

教师每天面对着一个有着数十人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有着各自的问题,有学习上的也有生活中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用一颗“细心”才能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在批改作业和日记时,要仔细的审阅,并且循循善诱,和学生之间建立一定的心灵沟通和纽带,取得学生的信任,为学生解决困惑,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能够达到很好的育人目的。让他们能够在心理发育上,更加健全,而这也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关注一个重要教育内容。

学生年龄小,同时也代表着心理上的不成熟,承受能力较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其身心发展的均衡。在教学中,不要对后进生感到厌烦,不要用体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对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关注并疏导,避免悲剧发生,让学生能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温暖和呵护,尤其是当今中存在大量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心和教导,教师更要担负起教育的。让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得到爱,懂得回报爱。

四、要有恒心

“美”教师的成功,贵在恒心。对待教学,要时刻准备好教学内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贯穿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不要放过一件小事,要做到多和家长沟通,多和孩子交流。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孩子,但是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没有坏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教育的老师。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优点和特长,作为教师,应该耐心地去发现、去鼓励、去关注,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我觉得作为“美”教师,应该从一些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并且以自己的心,关心,爱心,恒心来实践于教学中,自觉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的xx教师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生‘送礼’,乐此不疲”。

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那么就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她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她的绿荫。”三年前,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我来到了xx学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走上三尺讲台,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深知身上的重大,时时感到惶恐不安。我常常思考并问自己,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分数和名次是否是衡量学生发展好坏的标准?我们是否可以为了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个性的发展?在我正为传统的教学价值观而纠结、迷惘时,学校组织的新入职教师培训让我接触到了xx的办学理念“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我开始懂得,好的教育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比分数更重要。如同一块石头激起了我心中的千层涟漪,我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呢?首先,我希望我的学生不求知的热情,更要具备自律的意识。记得那是我入职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前,同学们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初为人师的我满满、干劲十足,准备带着我的学生全力以赴、大干一场。可是事与愿违,酷冷的冰冻天气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随着班上的几个学生生病感冒,我也很快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班上的学习氛围也随之受到影响。那天实在扛不住了,晚饭后匆忙到校医处挂了瓶盐水,想到晚自习的秩序肯定是乱七八糟的,浑身酸痛的我强忍着向教室走去,准备去“突袭”抓几个捣蛋分子。然而当我从走廊来到教室的窗户边,却看到另一幅光景:在学科班长的组织下,同学们个个端坐在座位上正聚精会神、安安静静地学习,一整个晚自习的效果都是那么好!

学科班长告诉我,同学们知道我病了,便组织召开了全班会议,安排好轮流值班管理,用他们自觉的行动来减轻老师的劳累。我被孩子们感动了,原来,不仅只是我想到不能因为生病而耽误同学们的学习,同学们同时也想到了不想让老师带病上课,不希望老师因为他们不守纪律而烦心。此刻,我在为孩子明理懂事而欣喜的同时,也深深地体验到了“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话的内涵。

其次,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拥有阳光的心态。记得是去年期中考试前,有一次连续两天我们班的清洁区卫生被扣分了,于是我就叫来了班里的长。问了半天原因,孩子憋得满脸通红却支支唔唔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看到孩子难受得想哭的样子,我没再继续“追责”。当天晚上,孩子远在xx的妈妈给我打来电话说,昨天孩子过生日,之前让她在网上买些吃的东西寄来,可她因为工作太忙就忘记了,让我代她给孩子解释一下。

我一下子明白了清洁区被扣分的原因,是孩子因为生日的期盼落空了所以处于深深的伤心之中,也没心思去持班务了。从孩童时代成长过来的我深知,苍白的解释是没用的。于是我立马跑到超市去买了一包饼干和一瓶牛奶,又在电脑上找出孩子的照片,做成一张生日贺卡,再配上一首祝福的诗歌。晚自习前孩子从我手中接过饼干、牛奶和祝福卡时,眼眶红了,回到班上在同学们的祝福歌声中他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教育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更是一项事业。爱因斯坦说:“教育是上帝送给孩子们的礼物。”而我们正是这份礼物的传递者。我们一生从教,一生“送礼”,乐此不疲!让我们用无限的真情守护有限岁月里的神圣职业,让我们的生命因享受教育而更加美好!

谢谢!

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五)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的自己》。

我喜欢一首歌《感恩的心》,歌词写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每每听这首歌,我就会想到我自己。十几年前,贫寒的家境条件下,好不容易能够坚持到高考的我,为了能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分配到工作而选择了“xx”这个志愿,幸运的是,我如愿以偿了,xx两年后,我分配到了xx区xx学校,当了一名教师。

站在讲台上,看着同样是农村孩子的我的学生们,我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感。从那一刻起,我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能为学生指明前途并帮他们实现理想的老师。每每听这首歌,都会让我有清醒的认识,我来自农村,我情系教育,学生在下一刻等着我,我要感恩周围的一切,要为自己选择的路而努力,虽然它有坎坷辛苦,但要鼓足勇气做的自己。

时光飞逝,春华秋实,转眼11个年头走过。我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实现着一个教师的梦——做的自己。

做的自己,我首先从自己的师德修养抓起。法国作家卢梭说:“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课堂,我的生命在学生。虽然那间教室里守巢的是自己,可它却放飞了希望,虽然那支粉笔洒下了泪滴,可它却画出了彩虹。我觉得作为教师,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若不是路标,你讲的道理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无雨之云、无光之灯!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性,这种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教师的影响力也就在这里,因此,我努力要求自己,只要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先做到。工作这些年,我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是看到校园里有食品包装袋或者是飞舞的纸屑,我都会捡起来,送到它该待的地方;不说话;奇装异服;不随地吐痰;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细节,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却帮了我的大忙,那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谢谢大家!

给教师读后感模板8篇

大家好!

给教师读后感篇1

在16章中,提到了积极活动的重要性,任何课堂的组成需要有积极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活动,学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动中,才能有所得。苏霍姆林斯基说“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语言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是的,在我的科学课堂上尤其是,学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学活动中,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智力,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积极的呢?我认为,首先要是有趣的,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简单活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难度才能引发思考,进而引发讨论,有了思维的碰撞,我们的学生才能有发展;再者,我们的活动应该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能被学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让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甜美才能引发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这就对我们老师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提出了要求,我们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活动。

在17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给学生观察,观察是智慧的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观察,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观察,而观察对于我们科学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现在我们学生都在用科学记录本,这很好,这种记录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观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也应该多带孩子走出课堂,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观察习惯将有助于学生的一生。

给教师读后感篇2

在《教师智慧的20个分享》一书中看到: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和德智。我将它理解为,教师的教育需要智慧,智慧的教学、智慧的与学生交流、智慧的因材施教、智慧的处理每次偶发。

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不仅能够挖掘教材的深度,更能够用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独创性思维的产物吸引学生,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断吸收成长。

智慧的与学生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往往缺乏平等,生与师的对话常常有所保留,有的甚至会话到嘴边留半句。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话出学生心声,产生共鸣,再抛砖引玉、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智慧的处理偶发。我想这应该称之为教育机智。课堂教学充满了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向师性。面对偶然性问题和突发的意外情况,教师作为一名引路人,应当在瞬间激活奇思妙策,机动灵活地处理。这种智慧,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更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

教育智慧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逐步形成的,它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捂,从而逐步地提高悟性,增长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智慧的因材施教。我们常说“人不缺乏的就是个性。”()在一个班集体中,往往会有那么一两个个性特别鲜明的学生,他们可能不是成绩的,也不会是让人心的,但常常是令人头疼的。对于这类孩子,除了必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需要用耐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恒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再以闪光点为突破口,用机智的话语放松孩子的心情,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辅以课后辅导,逐步实现因材施教。给教师读后感篇3

?爱心与教育》是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但是爱生,而且更后进生。说: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这是他十几年从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对于爱与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结晶,翻阅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无不是对这话的生动阐释。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学生”的培养,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 口号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世界,爱,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之间的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给教师读后感篇4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为孩子提的建议,其中的四条让我记忆犹新:想有充裕的时间,就每天读书;清晨6点开始一天的学习;周围有书籍的海洋;丢掉明天再做。粗读一遍之后让我记得的是一百条建议之首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充满个别对待的态度。

学生存在异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感,相同的时间,有的孩子五分成就而有的孩子三分就很了不起,针对这些异教师要学会确立孩子的实力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水平。这种时候分层教学和作业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在适合他的领域里快乐成长。

之后的多条建议中他都提到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读写成了该关注的能力。要求教师也该多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自己成为一泉活水。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很惭愧,平时自己的阅读量确实太少,今后我会固定每月的阅读量,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在荆棘中不断进步前行,得到满满收获。

给教师读后感篇5

?致青年教师》一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学生去关注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发现的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的教师。而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要学生面前的道路。

给教师读后感篇6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寒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给教师读后感篇7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自然地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同样是给教师的建议,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这些建议,对于老教师来说,都耳熟能详。大多数听过,有的建议还是我们正在做的,但更多的建议是我们知道,却没能做到或没能做好的。读着这些建议,我深感惭愧,一笔一笔地划出,一句一句地记录,心中涌起一个又一个决定:开学后,我就要这样去实行。

第三十条指出:“要因材施教”。读到这条我有点好笑,这可是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观点,却在外国人的书里读到,他这不是偷我们人的教育理念吗?可是读到底,我却感觉羞愧极了。是的,是我们老祖宗的观点,可是面对班级具有参不齐水平的学生,我做到多大程度的因材施教?我们工作是太忙,一个班级七十几个人,每天批作业、备课、应付各种临时任务占去了全部时间,几乎没有时间用来单独和学生交流。但是,沉下心想一想,这样的劳动完全是事倍功半。用同样的方法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好的学生觉得太浅,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听不懂,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辛辛苦苦地教,结果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他们‘应有的水平’来展开教学的工作,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因材施教,才可以事半功倍。

“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读到这一条我有点乐,原来对老师的偏见在美国也有,许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太轻松了,一天只需工作几小时,双休日休息,一年有好几个节日,还能享受长长的期,何等的轻松惬意!只有做了教师,并且做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才知道,教学工作是多么的艰难、辛苦。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付出的心血是别人看不到的,承受的压力也是别人看不到的。一边读着这条建议,我一边在心里想到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以及的斯霞、于漪、窦桂梅、李镇西、朱永新等等教育精英,他们对教育的热忱,付出的心血真的是别人难以想像的。而我,一个只把教书当作职业的老师,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一事业,也许不能像那些教育先锋那样把整个生命扑在教学上,至少我可以更尽心尽力一些。生活中可以更少一点娱乐,更多一点探究,这样我的学生会有更多的收益,我的人生也会更厚重一些,生命更宽广一些。

“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赏识教育一再被提倡,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正逐渐使用。但是我们只知道赏识是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优点,却从没想过,评价时,可以稍微“夸张”一些。是的,孩子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我们的“稍高评价”就是告诉他们:“你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孩子们自然会向那个程度努力,大部分恰恰因为这种“稍高一点的评价”而进步了。“在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人们才勇于尝试。”让孩子们都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吧!

这本书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更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让我们的教学有法有依,有章可循。“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建议不稀奇,但是如何合作探究,怎样的方法有效,却是要我们自己去研究的。这里,布鲁肖提出的许多方法都非常实用,如“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组”;“事前将所有的活动都安排得一丝不苟”等等,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在提出要“设立目标”时,布鲁肖告诉我们“写在纸上的目标要比那些储存在脑袋里的愿望更容易变成现实。”这对于我这样常常设立目标却不当回事的人来说,就是良方啊。把目标写下来,再张贴起来,每天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一步,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答错题的学生也需要尊严”“学会心理‘战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不求完美,只求进步”“切忌冷嘲热讽”……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无论对老教师还是对新教师都十分实用的书。它就如警钟一样,在我麻木的神经上敲击,帮我拨正偏离的轨道,再一次让我这个老教师清醒地认识,怎样就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做一个的教师。帮我重新整理,放空自己,放开成见,在教育的路上再出发。

给教师读后感篇8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章中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限度地发展。读了这一条,我们每个教师所想的多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我们教师得到的启发是:

,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异,分层进行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尽可能地设想到不同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发言;设计作业时,则应该尽量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思维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思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行为习惯、学习,导致学习后进,成绩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培养习惯着手,每天、每课关注这类学生,勤督促、勤纠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尽管许多孩子自控力较,进步不明显,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于放任导致的任性、散漫、学习不,我们教师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沟通,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集体,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只有谨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才能个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得到提高和发展。

李青松的人物经历

每章对应有“乐读单”的练习巩固部分:孩子通过完成其中的“我阅读我感做的自己教师演讲稿(二)悟”的练习,能加深对作品的领悟;而“我阅读我实践”的练习题目很灵活,而且结合孩子特点如画幅画、口头自我介绍、讲故事等等,让孩子达到会运用的高度;“我阅读我挑战”则是读书,有图书的,可以帮助家长选购适合孩子年龄的图书,让孩子进行整本书阅读;

画家作品受国内收藏界的热捧,李青松;男;1969年生,天津市人,大学学历;毕业于音乐学院;获得艺术管理(美术方向)艺术学士学位;自幼喜欢美术,小学和中学分别参加了图画组和美术组,在上学期间参加了天津和平区工人俱乐部山水班的学习,为国画技艺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分别在天津东方艺术学院(业余)山水班和天津神州书画进修学院进修学习;得到天津书画家何延喆;贾万新;马其昌;陈志辉;韩文来;田英章等老师的亲传指导书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收益非浅,听从老师的教导以生活和真山真水为师,封笔多年努力体验和实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幸被诗书画全才爱新觉罗启年收为入室,对诗,书,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向艺术领域更高境界努力和发展

李青松的人物经历

这段时间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发现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内容对我们一线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对于我们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非常容易借鉴和作。下面就里面的16—17章节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简单地谈谈?爱心与教育》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翔实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有耐心的教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画家作品受国内收藏界的热捧,李青松;男;1969年生,天津市人,大学学历;毕业于音乐学院;获得艺术管理(美术方向)艺术学士学位;自幼喜欢美术,小学和中学分别参加了图画组和美术组,在上学期间参加了天津和平区工人俱乐部山水班的学习,为国画技艺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分别在天津东方艺术学院(业余)山水班和天津神州书画进修学院进修学习;得到天津书画家何延喆;贾万新;马其昌;陈志辉;韩文来;田英章等老师的亲传指导书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收益非浅,听从老师的教导以生活和真山真水为师,封笔多年努力体验和实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幸被诗书画全才爱新觉罗启年收为入室,对诗,书,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向艺术领域更高境界努力和发展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